4)第115章 该充值了_方外:消失的八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药』’。丁老师,您是专业的,给小程讲讲呗。”

  丁齐赶紧摆手道:“我看李所长也很专业啊!既然是你听的课,还是你来介绍吧。”

  李青花倒没推辞,便介绍了一番。当时是在一次课堂讨论,其实刘丰是讲跑题了。也许真正有学问的人总喜欢“跑题”吧,因为他们会随手引用课件之外的各种知识。

  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是说海因兹的妻子病危,他却没钱买『药』,『药』商又不肯赊账或降价。为了救妻子的『性』命,海因兹破门而入偷了『药』。

  这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讲的故事,仅从这个故事本身,并不能判断出海因兹的道德水平,因为在现实,王老四、孙达、丁齐甚至李青花都有可能干出这种事。

  这实际是一道测试题,让每个人去回答海因兹应不应该那样做、又为什么会这样认为?通过判断理由、分析其认知结构,柯尔伯格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包含两个阶段,总共是六个阶段。

  首先是“前习俗水平”,是通过后果来判断行为,而非依照内心已有的道德标准。假如自己是海因兹,究竟偷不偷『药』,要视后果能否接受而定。

  第一阶段是惩罚与服从取向,以尽量避免受到惩罚为标准,不认为其有价值观的冲突,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

  第二阶段是功利取向,以尽量满足个人需要为标准,首先从个人利益考虑,要看能否逃脱处罚并得到好处。如若能利用舆论同情避免处罚,可以做,假如避免不了,不做。

  其次是“习俗水平”,以遵守社会规范、法律制度为标准。偷不偷『药』,要看这种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其第三阶段是好孩子取向,也是俗话说的“听话”,行为目的是要取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不能违反已制定好的社会准则与秩序规章。

  第四阶段是好公民取向,行为目的是遵守社会规范,进而自觉维护社会规章秩序,并提倡他人一起遵守。

  道德发展的这两个水平与四个阶段,其实已经涵盖了大部分人,大多数普通人基本都处于这四个阶段。再往,还有一个“后习俗水平”,是道德标准已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成为内在的准则与修养。它也包含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取向,清醒地认识到社会规范背后所服务的公众利益与权利。假如其符合公众需要,便须遵守与维护;假如不符合,便须按照公众意愿去修改。

  这种人不会去偷『药』,因为窃取他人财物不符合社会公众利益与权利。但他们可能首先会呼吁社会救助与舆论帮助,并致力于建立相应的救助制度。

  第六阶段是道德原则取向,个体的道德『操』守已超越了社会规范要求之。这种人很清楚自己的道德责任,也清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