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3章 一国养一城_横炼爆诸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感敬畏。

  这样一个人,范卓远传了花间十二支给他防身,这本不是用于战阵的武学,他却修炼得极好。

  符延道:“我这脾气,走到哪里都必然会得罪人,在参军以前,想杀我的仇家就已不少。

  若将主不在,我还继续留军,恐怕将会累及家人。所以也会买几亩薄田,供养家中儿女,顺便在乡间办一间私塾。

  我喜横渠气学,不喜如今盛传于世的程学,只希望能教几个正直君子出来,涤荡时间污浊之气。

  当然,若是将军有意复出,属下必会继续跟随!”

  范卓远了解完众多下属的安排后,微微点头,不论他们选择这样,对于最糟糕的局面都已有了准备,这就足够了。

  相信他们接下来也会跟下面的骁捷军战士说明此事,届时骁捷军就算被拆分,范卓远也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好一点的结局。

  三日后,他随李纲南下,身边随行的只有武煜一人。

  首次来到汴京,在封建时代,汴京的繁华的确让人十分意外。

  虽说范卓远也曾见过清明上河图,但见到实际的市井风貌,自然要比画作上更加生动且充满活力,堪称封建时代的奇迹。

  不过旋即他又暗自摇头,汴京的繁华,是建立在北宋以一国养一城的经济政策而来的。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可惜没有画出汴梁以外的光景,或许他也不敢画下来!

  宋以一国养一城,这是建立在赵匡胤早年,为了防止地方做大,要求地方上除了留下必要开支,其他全部送交汴梁。

  导致了地方只能维持基本消耗,无力进一步建设开发,而作为都城,确实赚得盆满钵满。

  当然,贸易发达的地区,如长江流域和漕运所经的物资转运节点,以及沿海市舶司,由于有工商业输入,的确也有不少繁华的城市。

  可堂堂一国,就只有这些城市吗?

  周围内地,尤其是不被漕运辐射的地区呢?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范卓远一路自北行来,其实所见不少。

  其余地方,由于官府不抑兼并,自耕农日趋减少,而后屡屡形成流民。

  基本每一代宋朝宰相都治理过流民问题,处理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将造反的流民收编为厢军,当做官方的奴隶养起来。

  这也造成了冗军的问题,成为哲宗时期不得不搞变法的重要推动力。

  王安石曾言: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无自食。

  梅尧臣亦说: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是在说贫富差距之大已无法依靠劳动来弥补。

  包括资治通鉴里面亦有言:官家不爱农,农平弥自忙,未知秋成期,尚足输太仓。意思是农民忙了一年,都不知道秋收以后这粮食够不够交税到官仓去。

  宋朝的赋税堪称历代最重,北宋官员晁说之就曾经感叹:“宋赋、役几十倍于汉。”

  甚至连伪君子朱熹也曾说: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

  除去基本的田赋一年交两次,差不多是寻常农民一年两成收入以外。还有各种盐钱、鞋钱、农具钱、脚钱、公用钱等等几十种税,这些又是两成。

  等于一年几乎有一半的收入要交纳给朝廷,所以宋才有四百余次农民起义。

  宋朝还有人头税,成年男性都要交。穷的地方,一年一千文,江浙地区一年三千文。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