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9章 沧海一声笑_重生歌坛之隐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个像流行音乐这种商业艺术类产业,如果处于健康向上的发展状态,那么整个市场对于表演者和创作者,应当表现出欢迎的态度,理应敬畏和依仗他们。

  而音乐制作者会迎合观众的口味、适应演唱者的风格,同时保留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和作品里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特征,以此来满足每位音乐产品用户的心理诉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同步的速度提高,用户的品味也会发生剧烈的改变。这会催生新的音乐种类并迅速扩散。当下的音乐创作者,会更新和融合音乐的形式及内涵,提高音乐作品质量,而同时,他们也会接受新生音乐创作者的不断冲击,然后,市场就会启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淘汰过程,边缘化一些远离市场的创作者和他们的产品。

  可是,现在的流行乐坛,实际状况却刚好相反。

  缺少了音乐创作者赋予每首音乐灵魂的过程后,商业化反倒成了推动流行音乐的动力。而相应地,商业化手段就会变成一切的命脉。

  歌曲表演者开始依仗具备商业化实力的唱片公司,来对他们进行商业化包装和推广,选择标准也由外形、表演、唱、作等多个维度,缩减成只要外观好、只要肯听话,甚至是只要肯花钱、肯被压榨,甚至是愿意被“潜规则”等非正常行为……

  好多不会唱歌的人,最后也被捧成“歌星”,这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等到这些明星被包装好,进行成功的商业化后,他们成为偶像歌星时,歌曲的创作者再借由这些偶像,将没有什么艺术成分的歌曲推出去,卖给他们的消费者——广大歌迷。

  这些商业家们,为了利益,完全抛弃了音乐这个艺术产品里最关键的“艺术”成分,把它变成纯粹的堆砌出来的“杂音”,那么追求音乐艺术体验的用户们,就会在这个过程里逐步损耗掉——他们被转型为追捧电视明星、电影明星或是综艺节目明星……总之,他们追求偶像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因为音乐。

  “台上五分钟,台下三年功”的历史再次被颠覆,单靠外表、人际关系、潜规则甚至是付费,就可以成为音乐行业的明星,那么长此以往,音乐行业便再不会有未来。

  这也是为什么唱片行业萎靡后,所有唱片公司改变策略,改靠玩命压榨已经红起来,和想要红起来的艺人们,来攫取他们的利润——这些被拔高的艺人们,没有正统歌星那种艺术家的漫长艺术生涯,所以只能昙花一现,搏来短暂的眼球效益后,迅速衰败,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这种病态的产业结构越来越畸形,导致了现在的华语乐坛,正走向一个颠覆式的极端——要么被一次音乐革命颠覆,要么被外来音乐占领。

  无数经典的国粹艺术,就是这样固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