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五七三章 纺织危机_香江大亨传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工业总会主席唐翔千曾回忆道:我们在沪上都还算体面人物,来到香港,除了一双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香港人满为患,物价飞涨,我们只能租简陋的房屋住,为衣食忧愁。香港的本地人,把种种不是归咎于内地人,内地人遭致歧视,也是难免的。不过广东人这点好,你干事业他们不会拆你的台,大家公平竞争,不分南北东西,这便是香港。

  当时安子介这个圈子,有唐翔千、周文轩、周忠继、张叔成等人。他们原在沪上,都只是一般的有产阶级。周文轩说:“我们在拥有花园住宅的香港人面前,简直就是穷光蛋。”

  大家聚一起排遣心中的忧患,宣泄对现实的不满。排遣也好,宣泄也好,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生存下去。

  他们自然想到纺织业,这似乎成了沪上人的世袭领域。

  他们中间,只有周文轩曾在沪上的染厂做过化验员,算是一个专业人员吧。

  就凭这一点,大家聚股在青山道开设华南染厂。安子介做董事长,周文轩做总经理。

  他们也是那时与陈廷骅正式有交往的,染厂从陈廷骅的南丰纱厂购进棉纱,染色后,再卖给布厂织布。

  染厂是吃水大户,纺织业的业主皆视染厂为险途,周文轩回忆道:“那时,开业要经过一番困难,因为香港缺乏饮用水,我们要泵取山水,才能解决困难,有时候,由于担心染厂无水供应,睡梦中也会惊醒。”

  报告指出,当今的香港沪籍巨富,会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一个是老沪上的世富豪门。

  来香港的沪上大亨中,有这么一类人,坐吃带来的资产。他们除了偶尔涉足炒股炒金外,绝不染指实业。

  他们不相信这个世界,认为积攒财富终究会剥夺殆尽;他们对香港的地位持怀疑态度,不指望在香港东山再起。

  显然,即便他们带来的是一座金山,也会坐吃山空。

  然而,大部分老牌资本家仍兢兢业业在香港重新创业,他们资本雄厚、经验丰富,还带来一批贴心的专业人才。但是,他们最终挤入亿万富豪行列的,寥寥无几。

  其实从陈廷骅、周文轩、安子介等人的发迹史中,或许能找到部分答案。

  陈廷骅作风稳健但不保守,他看好棉纱市场,千方百计融资,不怕负债扩大规模。

  南丰纱厂创立之初资本额才六十万港元,1956年投产时,环锭不到六千个。

  到1960年,南丰的环锭逾五万个,资本额为六百万港无,数年之间就膨胀10倍,一跃成为同业的大哥大。

  陈廷骅始终咬着世界新技术潮流走。1970年,国外发明“空气纺锭”,效率比传统环锭快几倍。陈廷骅大量购入空气纺绽,不惜淘汰旧机器。

  1979年,南丰月产棉纱达到一万六千包,为创建之初的四十倍,稳冠同业,陈廷骅被誉为香港的棉纱大纺织业是劳务密集型产业,它的兴衰,与劳务成本有直接关系。

  六十年代,夕阳产业的阴影在欧美纺织业盘旋;七十年代,阴影笼罩日本同业上空;刚进入八十年代,香港纺织业一片恐慌,相当多的纺织厂迁粤或停产。

  事实上,如果认真计算的话,李志文手下的成衣制造厂也都在向内地迁移,也可以算其中的一部分。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