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9章 新农具的开发(第三更)_重生明朝做暴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量达到近60万吨,整个欧洲这个时代加起来,还不到明朝的一个零头。

  当然,大明人也多哈。

  什么叫地大物博?

  这就叫地大物博。

  那接下来农具还往哪个方向提神呢?

  当然是提升质量。

  参观完农学院后,冲着就带着宋应星到了工部。

  到工部来做什么?

  除了阅览新制造出来的100门火炮以外,当然是来看新农具的。

  先说那100门火炮,宣府、大同各自安排了50门,又给御林卫配置了1000把燧发枪,火枪队是单独成立的。

  而另外100门火炮还在赶工中,听说袁崇焕那边需要,而且还要1000支燧发枪。

  这事崇祯是知道的,辽东传来消息,建奴在今年会有大动作。

  对于国防的需求,崇祯自然是全力支持的,为了满足接下来的各种需求,去年一整年,工部扩招了5000人进来了。

  今天重点不是火炮和火枪,而是新农具。

  宋应星拿起一把锄头和一把铁锹,磨得发亮,看起来非常锋利。

  “陛下,这类农具是熟铁打成,用熔化的生铁淋在刃口,然后插入冷水中进行淬火,就成为既坚硬又强韧的农具。”

  这技术就记录在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里。

  “每件锄和铁锹重一斤,用生铁三钱,少了不坚硬,多了则太脆,容易折断。”

  崇祯不由得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这种工艺叫“擦生”工艺,直到后世都在使用。

  这简直是宋应星这种科技大牛给后世留下来的宝贝。

  崇祯又叹了口气,心里道:明末诞生了最好的科学家,拥有全世界最广袤的土地和人口,还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生产技术也是这颗星球最高的。

  可惜啊可惜!

  像正史上,宋应星这种人才因为会考落选,就这么埋没了。

  这更加能说明,教育的改革也一定要全力推行下去,2亿人中,应该还有很多像宋应星这样的人才。

  周围还摆放着不少农具,都是新品,或者说以前就制作出来了,但是因为朝廷不重视,没有推广下去。

  “陛下,请跟臣到这边来。”

  众人走到前面,宋应星手中拿了两把铁锹,其中一把就是他刚才说的。

  他先用以前的铁锹铲了一下泥土,挖了一堆土出来。

  随后,他又用新的铁锹铲了一下,这一次明显就能看得出他更加省力一些。

  这种新式的铁锹更加轻便,更加锋利,更加有韧性。

  这是制造工艺的提升。

  崇祯接过来,道:“好!宋爱卿真乃朕的良臣也,这种铁锹可以让人更加省力气。”

  宋应星接着道:“陛下,用这种方法来铸造铁犁,耕田的速度可以提升一倍不止。”

  崇祯大喜,对徐光启道:“北京制造局再招募5000人,专门为农务院设立一个支援的点,这新的农具,都从这里面生产出来,朕要批量流水线生产,以供应全国。”

  “遵旨!”

  “所有的新农具都可以分期支付,由甲里的农政指挥中心来执行这件事。”

  现在,崇祯就是打算将农业当做一场仗来打的。

  甲里的农政指挥中心就是前哨部队,这些都是装备。

  这大明有8亿亩耕地,要真的全部运作起来了,以后要发展商业,还不是轻而易举,以后要打仗,还缺粮草?

  而且,农具的诞生,还能拉动炼铁这个产业链,以及铁矿开发。

  这些在背后,都可以以国企的名义,来做商业化运作,为未来的工业时代打基础。

  周围还有许多新农具。

  。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