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三三章 好色_大明新命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内阁尽快拟旨,司礼监不准耽搁,就这两日,尽快传旨下去。”

  “臣等遵旨!”

  几个方才如同土偶泥塑一样的内阁大臣,如张四知、陈演、魏照乘,听见崇祯皇帝的这个话,如蒙大赦,立刻一骨碌爬了起来,躬身退出大殿外。

  陈新甲还想说些什么,但是终究没有开口,而是跟着其他人一同退了出去。

  一时间,大殿之中就剩下高时明、王德化和王承恩三个内臣大珰了。

  等到外臣离去,崇祯皇帝并没马上离开,而是长叹了一声,看了看留在原地的三个大太监,说道:

  “你们说,杨振那边会老实接旨吗?金海镇肯出一半兵马,自筹粮饷南下助剿流贼吗?”

  内臣不许干政,是明朝的规矩。

  虽然执行的不怎么样,但的确从明初开始,就定下了这样的规矩。

  这两年,崇祯皇帝接受了朝中大臣的建议,陆续撤回了派驻各地的监军太监,其实也是这种规矩的体现。

  但是,如果皇帝自己主动开口询问,内臣不得不回答,那就不在内臣干政之列了。

  事实上,就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然而,外臣们的主要目的,也不在内臣干政不干政,而是要将内臣限制在他们该在的地方,也就是限制在宫里或者皇家事务上。

  所以,要不要内臣参政议政,实际上完全取决于皇帝本人。

  这两年,崇祯皇帝撤回了派驻各地的监军太监以后,其实很快就觉得不对了。

  对他来说,朝中文官私心太重,既不可信,也不可靠,让这些文官监军,军队就可能不听朝廷号令,从而失去控制。

  但是他下旨撤回内臣监军至今,满打满算也才一年而已,实在不好自己打自己的脸,重新将它恢复起来。

  只不过在他的心里面,已经再次加强了一种认识,还是身边的这些太监们更可靠一些。

  所以有些不便于跟外臣商议的事情,往往就跟身边的这几个内臣大珰议论。

  此时此刻,外臣们走了以后,崇祯皇帝就把自己心里面的一些疑问说了出来。

  而在场的三个大太监当中,就有与关系密切的司礼监首席秉笔主管东厂兼提督京营太监王德化。

  于是崇祯皇帝的问题,虽然没有点名叫他回答,但是王德化倒是自觉得很,立刻就站了出来。

  “皇爷,一些武将跋扈,也是常有的事,不过对于金海伯,老奴还是放心的,请皇爷不要轻信流言。”

  去年冬天,有关杨振私通清虏伪帝黄台吉的传言,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在辽西和京畿,甚至是京中私下流传着。

  当时,崇祯皇帝拿着蓟辽督师府的密报,询问身边近侍内臣的时候,王德化就替杨振据理力争过。

  所以,此时崇祯皇帝一表现出对杨振的猜疑或者说疑虑,王德化立刻就猜到皇帝的疑心病又犯了。

  “皇爷,您若是不放心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