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十七章 打起来了_大汉昭烈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之间,已是莺飞草长,万物复苏的季节。

  幽州百姓也已经走出之前那场雪灾的阴影,生活重新回到了正轨。

  春耕进行得有条不紊,而积雪融化,也给农田带来了预料之中的水分滋养。

  “三月中旬才开始春耕,比往年晚了一个月的时间,感觉有些不妙啊。”看着忙碌的人群,刘备脸上挂满了喜色,却也有隐藏不住的忧虑。

  他对农业生产的流程相当了解,对于一些基本知识也掌握得很好,深知各种农作物都需要足够的生长期,一旦春耕延迟,势必会影响到整年的各项生产步骤,使作物减产歉收。

  跟在刘备身后的是张同,当初那位对农业充满兴趣,为了自己的好奇心,不惜从库房中偷曲辕犁的毛头小子,在几年的磨砺之后,已经成长为幽州屈一指的农学大家,走到哪里都会被当地官员奉为上宾。

  与学问和地位的水涨船高想对应,张同原本白净的脸庞被风吹日晒得不成样子,看上去就像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一般。

  此时见刘备忧心忡忡,张同便上前两步,压低声音说道:“启禀使君,只要赶在四月之前完成春耕,保证水肥充足,农夫勤加照料,收成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晚一个月都没问题?”刘备好奇地转过身来望着张同。

  “确实如此,我们已经在扶余故地开展了多次试验,培育耐寒作物,最终现在那种苦寒之地,恰恰要三四月春耕才是最适合的。”说起自己的老本行,张同顿时信心满满,继续说道:“幽州地处燕山南麓,气候比扶余故地温暖许多,那边可以,这边也没问题。”

  听了张同的解释,刘备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喜色。

  扶余故地位于后世的吉林的松嫩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天然的优良农业区。

  在以往的岁月之中,n汉人向北定居,拓展疆域的最大困扰,就是食物短缺和漫长寒冷的冬季,如果这两个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那其他美好的设想就都是泡影。

  如今通过大规模的羊毛贸易、长白山里源源不断的动物皮毛供应、以及辽东那边巨大的煤炭开采量、巨量的钢铁供应,幽州人已经具备了向北拓展的硬性条件。

  张同等人研究的耐寒农作物,主要是小麦、高粱和豆类,如果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那就意味着,另一项困扰汉人的大问题,就也能得到解决了。

  和开东北平原的巨大相比,区区一年的粮食减产,根本就是微不足道。

  更何况按照张同的说法,只要百姓们努力耕耘,今年还不会有什么减产的迹象。

  “明匙,跟我回府,好好说说这耐寒作物的事。”刘备心情大好,巡视农田的原定计划也不管了,拉着张同就往城中走去。

  刚刚回到州府,刘备和张同等人连屁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