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1章 关于国体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唯物史观认为: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国体或者是什么样社会制度,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物质生产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永远不会是哪个人想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可以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所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毫无疑问,脱离开国家的物质生产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去讨论国家实行什么国体,是没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对一个国家来说,采用什么样的国体,不是哪个国体的优还是劣,而是哪个国体能够与之国情相适应。

  如果一定要对共和国体和专制国体相比较,肯定地说,共和国体是在社会更高发展阶段的产物。当然,实行的前提条件是,这个国家的物质生产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发展到了这个更高阶段。

  那么,和封建专制相适应的,是怎样的物质生产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而和民主共和相适应的又是怎样的物质生产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呢?

  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大量的文笔,只能简述如下:

  人类最初的社会是原始社会,至今为止人类社会的决大多数时间是在这一状态下度过的。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主要靠采集野果、野菜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靠自然的恩惠生存。群体中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他们像动物一样贫乏,自然界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人们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生产还不能创造出剩余,没有积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水平及其低下。

  说不清从何时开始,热爱劳动几乎成了所有民族在褒杨自己祖先时常用的字眼。但这里所表达的不过是今天的人们对劳动的认识。正如人们为死者致悼词时,无论对死者的赞扬多么的夸大其词,也不会有谁去追究一样。但要科学的对问题做出解释,结论只能是人类的祖先对劳动决不是热爱而只能是厌恶。

  并且我们越是往前追溯历史,人们对劳动的厌恶就越强烈。关于这一点,如果在没有剩余,人们为了生存,而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原始社会里还看不清楚的话,一旦劳动创造出剩余,一旦自己不劳动通过他人劳动谋生和获得享受资料成为可能,就一目了然了。

  尽管那个时代留下的可供研究的资料很有限,但描绘一幅劫掠的图画却已足够,如马.克.思所说:“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在某些时期人们只靠劫掠生活。”

  劳动成了只有奴隶和下等人才配做的卑下行为。

  “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得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这句话充分表达了那时的人们对劳动的态度。

  现在居住在乌干达境内的卡拉莫贾人,至今还把劫掠作为第二生产活动。在劫掠中,谁的功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