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倒退和复辟不得人心,总要有人站出来,用实际行动捍卫共和。一个重要的人物要登场了,这个人就是蔡锷。

  在筹安会成立前,杨度几乎天天都到棉花胡同去访问蔡锷,力劝蔡能成为筹安会发起人中的一个。蔡锷一再表示支持袁世凯称帝,但一谈到参加筹安会,总是力图回避,想尽办法推脱,杨度也不好过分勉强。

  筹安会成立的第二天,进步党人徐佛苏、袁思亮跑去杨度那儿说:“这么重大的问题,为什么不让任公(梁启超的别号)参加?”

  杨度于是请汤觉顿、蹇念益二人到天津游说梁。

  这时梁启超正写好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一文,汤、蹇两人看了这篇文章,吓得脸都变了色。

  梁启超托他们带封信给杨,信中写有:“吾人政见不同,今后各行其是,不敢以私废公,但亦不必以公害私。”

  也给袁世凯带信,其中言道:“愿我大总统以一身开中国之新纪元,不愿我大总统以一身作过去旧奸雄之结局。愿我大总统之荣誉与中国以俱长,不愿中国之历数随我大总统而同斩。”

  就是这一天,梁启超的高足蔡锷由北京专程到天津来访梁,师生二人促膝密谈,决定要以行动反对帝制。

  蔡锷慨然说:“眼看着不久便有盈千累万的人要颂王莽功德,上劝进表了,老袁要是安然登大宝,叫世界各国看着中国人是什么东西呢?我们力量虽然有限,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一下不可。”

  蔡锷在北京,一直被袁世凯监视,他怎可随便离京赴津呢?原来他这趟赴天津是杨度促请他,杨请蔡以师生之谊去劝梁不要反对帝制,杨一直被蒙骗,认为蔡不反对帝制。

  蔡由津返京后,把梁谈话的经过编了一套,结论是梁反对帝制的意思很坚决,人各有志,不能相强。

  蔡锷为了避免袁党的注意,扮演起“诈降”角色。

  因为老师梁启超公开反对帝制,他的处境很难。为了减轻袁党对他的疑心,在民国四年八月二十五日,云南会馆将校联欢会发起军界请愿改行帝制时,第一个提笔签名,以示拥护帝制。

  还不止此,为了使袁党认为他已是花天酒地之人,每天都和杨度等在八大胡同征歌逐舞,诗酒风流,不久便和云吉班的小凤仙打得火热。

  由于蔡每天都往云吉班,使得蔡的夫人很不开心,两人曾为此争吵得很厉害。

  小凤仙原名朱筱凤,后改名为张凤云、张洗非,满族旗人,祖籍河南,一八九九年出生于浙江杭州。

  她的父亲姓朱,是一个没落的满族八旗武官,后被解职,光绪年间全家流寓湖南湘潭,后到杭州。

  小凤仙出生不久生父便去世,因母亲是偏房,备受大母虐待,不得已乃和生母离开朱家单过。不久母亲病逝,一位姓张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