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12章 “甲午”之后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最终,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马关条约》。

  根据《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中国的失败、不平等条约的签字,深深刺痛了蔡元培这位青年知识分子的心。

  个人正春风得意之时,国家却面临灭顶的危难,蔡元培还没来得享受功名带来的荣耀、施展满胸的才华,就值逢国家倾危的巨祸。巨大的反差,对蔡元培的刺激是无可言表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何况蔡元培这样的深怀家国忧患的热血学子呢!他再也无法安心地正襟安坐于朝堂之上,闲散优游于诗酒酬对之中。我们从蔡元培青年时的一些作为中也大致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深深把济世情怀、忠孝信义的儒家品质写入灵魂深处的人,这样一个人,怎会只关心个人宠辱而把世事的安危置之度外。

  蔡元培认为,甲午战败乃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聚铁铸错,一至于此,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也”。他说,“韩、魏于秦,宋于金,不如是之甚也”,就是说,他认为这个马关条约简直比战国时期韩、魏屈事于秦,南宋屈事于金更加让国人屈辱。他谴责清王朝的治下“疆臣跋扈,政府阘茸,外内狼狈,虚疑恫愒,以成炀灶之计,聚铁铸错,一至于此”。

  1894年底,李慈铭因病逝世,李家南归,蔡元培移居北京城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

  甲午战争的惨败,促使已近“而立之年”的蔡元培重新思考许多问题。而“甲午之后,朝士竟言西学”的大气候,也推动着他开始如饥似渴的摄取新学。

  1895年夏开始,许多朝中官员,特别是主战的清流们,愤于《马关条约》的签订,纷纷请假离京返里。这一年的秋天,蔡元培也向上司乞假回乡一年。

  归家途中,元培特赴南京,拜谒了他心仪已久名满天下的两江总督张之洞。张之洞对这以“怪八股”著称的后起之秀也很高看,接待他时,正巧康有为会试时的房师余诚格也在场。他们很自然地谈到了康有为。

  让蔡元培有些意外的是,张之洞这位封疆大吏能对康大加赞扬,说他“才高、学博、胆大、识精,许为杰出的人才”。

  蔡元培素来敬佩这位张香帅的见识,对他赞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