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23章 学术成果1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德游学时期,是蔡元培潜心治学、辛勤笔耕的黄金期。他在这里进一步形成良好的西方学术修养,摄取各类学术精华,又以深厚的国学底蕴,形成了对东、西两大文明的独特认知,这为他后来回国后领导和革新全国性的文化教育事业,奠定了思想和学术基础。

  蔡元培以“爬格子”的方式半工半读,在这一期间编著了《中学修身教科书》,编写了《中国伦理学史》,翻译了《伦理学原理》。这些著作奠定了蔡元培在中国学术和教育界的地位。

  《中学修身教科书》共五册,前两册1907年12月初版,后三册1908年3月初版。

  此书如蔡元培所说:“悉本我国古圣贤道德之原理,旁及东西伦理学大家之说,斟酌取舍,以求适合于今日之社会。”

  早期的修身教科书,一类翻译自日本、欧美的修身与伦理教科书,重西学轻传统,未能很好地适应国情;另一类则为国人自编,几乎都是以传统经学为基础,固守忠孝仁义,缺乏先进的民主思想。对当时已经逐渐融入现代社会的中国教育来说,这两类修身教科书都显得很不适应。

  因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学修身教科书》,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该书中西结合、兼容并包,一方面对中华传统伦理批判继承,另一方面对西方先进思想辩证吸收。其中对“愚孝愚忠”的批判,对儒家经学教义的扬弃,对公义、公理、公德,自由、平等、博爱等现代民主理念的提倡,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文化启蒙和思想解放,也为后来民国修身教科书及公民教育教科书的编写树立了一个标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传统儒家对于个人修身的最高要求,也是每个儒家子弟穷其一生来追逐的理想境界。蔡元培在编写《中学修身教科书》时,前四册书分别以“修己”、“家族”、“社会”和“国家”来命名。很显然,他希望中国人继续坚守“修齐治平”这个儒家伦理道德的理想。但在这个延续了两千年的“旧瓶”中,他是装了“新酒”的。

  蔡元培在《中学修身教科书》第一册中,强调了修己的重要意义及要求。

  他在《修己总论》中这样写道:“道德者。非可以猝然而袭取也。必也有理想、有方法。修身一科,即所以示其方法者也。夫事必有序。道德之条目。其为吾人所当为也同。而所以行之之方法。则不能无先后。其所谓先务者。修己之道是已。”

  至于如何修己,他认为“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这种“体育为本”的价值观念,在蔡元培1912年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等五种教育方针中也有所体现。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