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学兼容并包之旨,实为国学发展之资”,同时恳请总长代为“消弭局外失实之言”,表示:“元培亦必勉励诸生,为学问之竟进,不为逾越轨物之行也。”

  此信是傅斯年代写,但完全表达了蔡元培的意见。从回函中。不难看出,蔡元培是十分合作的,对于一直挺自己的这位总长,也给予了应有的尊重。

  大总统徐世昌也因此事,几次召见蔡元培等学界人士,了解情况。显然,他也遭受到了来自安福系的压力。

  看来,这并非林纾老先生的本意。或许,连他都看不下去了,主动登报向蔡元培等人认错道歉。

  1919年的春天,正在巴黎举行的“和平会议”越来越成为国人关注的聚焦热点。

  前边提到过,蔡元培和所有的国民一样,觉得一战胜利了,又有美国总统提出的代表公平正义的“十四点建议”,从此,中国就可以彻底告别受欺辱的历史。

  但是,这幻想的肥皂泡沫很快破灭。

  1919年5月3日,凌晨,一辆疾驰的马车停在了北平东堂子胡同。这里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家。车上下来一个人,他是蔡元培的挚友,北洋政府原外交总长汪大燮,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巴黎和会外交后援会的委员长。

  他给蔡元培带来的是一个坏消息。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态度转变了,同意了日本的无理要求。这个消息,让渴望“公理战胜强权”的蔡元培惊呆了。

  汪大燮告诉蔡元培,1919年4月30日,英美法三国会议议定了巴黎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156、157、158条款,将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让给日本。而国务院总理钱能训却密电巴黎,授意陆征祥在合约上签字。

  汪大燮说,国民外交协会已致电在巴黎的外交总长陆征祥:“公果敢签者,请公不必生还!”

  在汪大燮看来,光靠国民外交协会,其力量是很有限,如今国家唯一的希望就在蔡元培领导下的北大。那里有一大群有正义感的教授,有几千名有爱国心的学生,只要北大点起火种,势必能燃烧全国,能惊醒民众。那就有可能力挽狂澜,制止政府的卖国外交。

  可是,对于学生运动,蔡元培一向有保留。他以为学生在学校里面,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不应有任何的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他更不赞成学生离开课堂上街示威,游行请愿。

  去年五月二十日,为了反对政府与日本签订军事协定,北大学生也曾到总统府游行请愿,当时蔡就曾极力劝阻。在他看来,学生运动无异于洪水。

  蔡元培去见了陈独秀,这位当初称威尔逊可算世界上第一个好人的老兄,也在痛斥这位光讲空话的“威大炮”。两人避开敏感的话题,陈独秀表示要在《每周评论》上专做火药味很浓的鼓动文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