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胡适之母冯顺弟,以身成就了父母盖起大瓦房的梦想。

  对于相爱的人们,年龄相仿固然十分重要,但年龄毕竟不是横在爱人之间的万里长城。老夫少妻未必没有真爱,当然,就算有对冯顺弟来说也是很短暂的。从23岁开始守寡到终了,对现在的人们来说,是很难想象的。冯顺弟是不幸的,可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有胡适这个儿子,即便不像孟子的母亲孟母那样名垂青史,但也毕竟非比寻常。要知道,和她同时代的中国妇女,绝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名字的。比如,王姓的女方嫁给李姓的男方,女人的名字就是李王氏,书本中则一般都是被称为王氏。

  或许把自己的所有情与爱,所有的向往和追求都寄托于儿子身上,冯顺弟尽管出身农村,不怎么识文断字,但对唯一儿子胡适的悉心教育成为了佳话。

  胡适3岁前,母亲就让他认方块字,学前已经认有一千多字。

  胡适5岁回到安徽家乡的时候,母亲望其读书心切,就送他到私塾里念书。

  当时塾师的教法很简单,就是令学生死记硬背。冯顺弟的过人之处,在于她要求儿子读书而必求甚解。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别的小孩学费只有2元,母亲渴望他多读书,故学费额外多交。第一年就送6元,以后每一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12元。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孩子更扎实。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胡适每读一个字,必得弄懂一个字的意思;每读书中的一句话,必懂那句话的含义。

  冯顺弟的这种教学方法,打牢了胡适的国学基础,并为以后的学业成就铺平了道路。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养了胡适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什么事都不盲从,都要问个为什么,肯定的说,独立思考是每个在做学问道路上有所成就之人必备的素质。

  多年后,冯顺弟得知邻人宋焕家中有部《图书集成》是儿子一直求之未得的,当她听说宋家减价到80元时,便借贷为儿子买下。为资助胡适读书,她甚至不惜变卖自己的首饰。

  对此胡适感慨道:“吾母遭此窘状,犹处处为儿子设想如此。”

  儿子的将来应该是怎样的呢?冯顺弟或许很难知道,她只是希望儿子学他的老子,能走他老子的道路。

  她常对儿子述说他父亲的种种好处,叮咛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

  尽管冯顺弟和丈夫只过了6年3个月零21天,她对胡传的思想事业也不真正了解,但她虔诚地崇拜丈夫,尊敬丈夫,爱她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