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留学生规程”。当然,敏感也不是毫无道理,因为早在六七月间,坊间就有传闻说要取缔留学生,沸沸扬扬的。这次,学生们以为是揭开了盖子。

  尽管中国留学生总会出面交涉,日本文部省紧急解释调停,但为时已晚,留学生的群情激奋已无法阻挡。

  姚宏业等人认为事关国体,倡议全体罢课回国,各校留学生纷纷响应。女校也竖起了大旗,以秋瑾最为激进,她举刀明誓:“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鲁迅、许寿裳、杨度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不必全体罢课回国,但他们的声音太小,没人听。

  据记载,当时的激进派自发组织了纠察大队,甚至带着短刀在各校门口蹲堵,阻拦留日学生到校上课。

  正在僵持不下之时,陈天华的死,成了重磅炸弹,彻底激化了“敌我矛盾”。实际上,冷静回想一下陈的遗书,不难发现,他的自尽主要是因为日本报刊诋毁中国留学生“放纵卑劣”,他要以死来换取同胞的觉醒悔悟、奋发图强。而对于这个规程,他的本意是“可了则了,切勿固执”。

  但没人顾得上陈的本意,他的死,就是促成留日学生集体归国的致命一击,任谁也不可能挽回了。

  这么多学生集体回国,以后该怎么办?这是姚宏业首先想到的问题。

  “国民欲有爱国之思想,不可无自立之学校。”办学!这是姚宏业的答案。

  从12月4日罢课,到14日第一批留学生回国,仅仅10天时间。匆匆忙忙中,大伙儿订立了《归国办法》和《善后办法》,其中明确提出了归国办学的思路。

  正当大家四处张罗之时,清政府留日监督处突然传来消息,要求全体学生立即返回日本复课。原来,从风潮初起,清官方就和日本交涉,力求平息事态、安抚学生。一下子,留学生群体分裂成两派,一是归国派,一是复课派,双方你来我往谁也说服不了谁。

  1月11日,两派召开协商会,一致同意以自愿为原则复课,并电告全国。

  大批学生返回日本继续读书了,留下的只有几百人。那么,这学还办不办?

  姚宏业等人怀揣赶超耶鲁大学、早稻田大学的美好憧憬,决定不改初衷,继续兴办本土大学。将学校定名为“中国公学”。

  万事开头难,而前路更难。那一年的旧历春节,干事们在奔波中度过。尽管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演讲,但社会各界对这所新学校多持观望态度,并不给予实质性的支持。

  据早期学生张承槱回忆:“当时办学毫无基础,全体同仁遭遇极大困难,同情者虽多,而实际援助者除上海总商会会长曾铸捐了数千元外,其他各界毫无表现,全凭我数百人自己解囊相助,大多数困苦不堪,连生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