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胡适当北大文学院院长时,遇到过许多假文凭事件。学历造假主要是在中学阶段。

  一张假文凭值多少钱?在1932年前后,一张高中毕业文凭,可以卖到80元,这相当于当时一个大学讲师或者一个中学教师一个月的收入。两年之后,由于暴利,因此,制造假文凭的机构也就多了起来。胡适看到当时报纸上的一个报道,说北平警方破获了一个制造假毕业文凭的机关,总共卖了一千几百张,每张文凭卖出价值平均是十八元。因为,造假者多,竞争激烈,因此,假文凭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跌了近五倍。

  当时在国内造大学文凭的还是很少的,要造就造国外大学的假文凭。因为,当时中国的大学数量极少,大学之间互相交流频繁,一个县里出一个大学生,那都是家喻户晓的事情。因此,要查证一个大学生的真劣还是相对容易的。但是,中学就不同了,特别是一些地处偏僻地方,如贵州、吉林、黑龙江这些地方,随便编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中学的毕业文凭,常常是查无实据。那时交通也不方便,去信查一间中学文凭,常常路上要走二三个月,等到信件返回的时候,那些持假中学毕业文凭入学的大学新生不但已经入学,而且已经学习了三四个月,即使当时的北大清华也不能够幸免。

  为什么会有这多假文凭?1934年12月2日,胡适作《谁教青年学生造假文凭的?》一文分析:因为民国七八年时间,即1920年前后,民国政府教育部废止了“有中学毕业同等学力者”可以报考大学的这一条章程。因此,假的中学文凭就有了市场。直到1934年,民国政府教育部才规定没有中学毕业证的人,可以以同等学力报考大学。但是,同时又规定这类学生不得超过报考总数的20%,这一限制又为假文凭提供了市场。

  胡适主张用严格而过硬的考试来代替学生的文凭。也就是考试资格可以放宽,但是考试过程与考试结果却要从严审查。

  他说:“考试若严,应考资格稍宽是无害的。如果文凭可凭,又何必再考试?既有文凭,仍不能升学,而必须考试,这可见文凭不足为凭。我们既不信文凭而信考试,那么,没有文凭而自信有同等学力者也应该给他一个考试的机会。我回想二三十年前,我在上海读了五六年书,从梅溪小学考入澄衷学堂,从澄衷学堂考进中国公学,从来不曾拿过一张毕业文凭。后来考留美官费,也不要毕业文凭。后来到美国,也只凭北京考试的成绩。我觉得那时代不用文凭只凭考试的办法倒是彻底的。”

  这段话也说明了,假文凭的泛滥成灾,确实是因为社会与体制对文凭的迷信而能力却被抛弃在一边造成的。

  当时民国的考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