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5章?治疗费用是大问题_首富从黑科技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然》杂志是全球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也被很多科技工作者认为是学术论文的最高殿堂之一。

  许多影响行业和科研成果,通常都会得到《自然》的青睐。

  米德尔的逻辑非常简单,他听说起源科技关于共生蛋白的论文曾经投递给《自然》,但是《自然》都没有鸟这篇论文,更别提发表了。

  如果共生光合绿叶蛋白真的实现了,真的能够改生物医学的历程,《自然》没有理由不发表。

  采访完米德尔等人后,《纽约时报》以“科技不是科幻”为标题报道了共生光合绿叶蛋白的荒唐骗局。

  《纽约时报》这篇报道的依据有两个。

  一个是实地采访华熙医院,发现很多肺部疾病患者依旧在那里等着,并没有接受所谓的共生菌治疗。

  《纽约时报》肯定采访不到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因为这些患者还处于观察期,根本不会接受记者的采访。另外,共生杆菌的产量不多,也无法满足大量患者得到救治。

  第二个是国际主流学术界对共生光合绿叶蛋白的技术嗤之以鼻,甚至都懒得评论。而在夏国国内,也只有一个三流学术期刊才发表了这篇论文,这足以说明了该项技术的不靠谱。

  和《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夏国偏见的报道一样,这篇文章又成本了大部分西方独自茶余饭后的闲谈。

  但是《纽约时报》中文版的报道就不一样了,题目变成了《大量患者等待新技术的治疗》,内容也非常中性,就像描述张三去李四家吃饭那样。

  看,媒体也要恰饭。

  除了《纽约时报》以外,不少科技专栏的作家在也开始撰写文章准备抨击一下共生蛋白的假象。

  毕竟大家都要恰饭,共生蛋白又是目前不可多得的话题,不写你写谁?

  周潇可没有时间闲谈,也没有时间去看《纽约时报》的报道。

  【科技产品:共生光合绿叶蛋白。垄断值,城市%;厌恶值,城市%。】

  共生蛋白在国内医学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在扩大治疗规模之前,垄断值增加不了多少了。

  目前垄断值远远高于厌恶值,周潇的选择也很简单,继续扩大该项技术的影响力。

  既能够治病救人,又能够增加垄断值,还能够赚钱,这也是三赢的选择。

  共生蛋白治疗的最终成本也被计算出来。

  陈浩拿着一叠资料从工厂驱车前往总部,向周潇汇报情况。

  陈浩已然成为了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小组长,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现在回想刚刚加盟起源科技时候周潇说的话,果然没有一个字是放屁的,全部实现了。

  陈浩将资料递给周潇,说道:“周总,如果不计算前期的投入,只计算共生菌生产、保存、运输的成本,每立方厘米大约400元。”

  陈浩又补充道:“由于现在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