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章 锦衣卫背景?_刺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

  转眼之间,盐枭的六个警戒哨,就已经没有了踪影,但是六个火把,还在剧烈的燃烧。正是由于光线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所以,其他的盐枭,一点都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死了六个同伴。至于场地中间的那个女人,自顾不暇,对外面的情况,更是没有时间注意了。

  这时候,女人的身边,已经只剩下不到十个人。但是围攻她的人,却有足足二十多个,个个都显得非常的彪悍。他们使用的武器,都是清一色的雁翎刀。看到雁翎刀,张准情不自禁的皱皱眉头。

  雁翎刀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宋、辽、金、蒙古、西夏混战的时候,这种刀曾经大量使用,当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就是单纯的杀人工具。但是,在大明朝,雁翎刀却是经常和另外一种刀联系到一起的,是区别身份的象征。

  另外那种刀,叫做绣春刀。

  锦衣卫专用的绣春刀。

  真正的锦衣卫用绣春刀,假冒的锦衣卫用雁翎刀,这是民间很通俗的说法。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也没有史实证明,然而,还是有不少人相信,喜欢用雁翎刀的人,多半都和锦衣卫有些瓜葛。换言之,就是有锦衣卫的背景。

  难道,这些人居然是锦衣卫的外围不成?

  大明朝的锦衣卫,在后世看来,的确是有史以来最拉风,最显赫的特务组织,除了东厂、西厂,以及昙花一现的内厂,没有哪个组织能够压过它。崇祯皇帝上台以后,东厂的实力,在东林党的极力遏制下,有所削弱。东厂掌印太监王承恩本身的权力欲也不是很强,不太注重东厂的建设,于是大明朝的特务机关,只有锦衣卫没有大的变化。

  不过,锦衣卫的数量,在山东并不是很多,只有济南、兖州、登州等几个要害地区,有锦衣卫千户、百户驻守,其他地区,是没有正式的公开身份的锦衣卫驻守的。如果某地有事,锦衣卫是要从远方赶来的。莱州、青州都是如此。

  究其原因,还是锦衣卫的控制能力开始消退,大不如前了。明末战乱,武将兵权曰重,拥兵自重的他们,根本不怕锦衣卫。只有文官才受锦衣卫的约束。山东战乱不断,赤地千里,没有什么油水,锦衣卫也不想遭受这份罪,懒得安排太多的人手。

  但是,锦衣卫还是有很多活要干啊,没有人手怎么干活?于是,一群冒充锦衣卫的假锦衣卫应运而生。他们打着锦衣卫的牌子,为锦衣卫做事,每月上缴一定的“挂靠费”。其实不领工资(自己创收),没有编制(临时工)。飞鱼服和绣春刀当然不能颁给这样的临时工,于是就用雁翎刀代替。

  原本锦衣卫还算严肃的特权部门,现在开了口子,各色各样的假冒锦衣卫,就蜂拥而上了。到底哪些是有授权的,哪怕是根本没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