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30章 龙江造船厂_刺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政权、统一全国后,就注意采取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他曾说:“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为了发展对外交往,朱元璋及其儿子朱棣高度重视发展造船业和海运,其中以京师南京的龙江造船厂最为突出。

  据《明史》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就“命汤和造海船”。造海船的船厂,当时最著名的就是南京的龙江船厂,又称都船厂。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都船厂在仪凤门,即宝船厂”。该厂建于洪武元年,隶属工部都水司,位于下关及三汊河地区,占地总面积3942亩,是明初全国最大的造船厂。据《龙江船厂志.建置志》载“洪武初,即都城西北隅空地开厂造船。其地东抵城壕,西抵秦淮街(之)军民塘地,西北抵仪凤门第一厢民住官廓基地(宽138丈),南抵留守右卫军营基地,北抵南京兵部首宿地及彭城伯张熊田(深354丈)。”在今定淮门至兴中门一线以西、惠民河(原秦淮河)以东的部分地区。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将遣使西洋诸国”。为满足“下西洋”所需的大量船只,龙江船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扩建范围向南越过秦淮河,延伸至三汊河地区。这里,东萦秦淮,西临夹江,河渠港塘交错,是制造大型海舶的绝佳处。据《景定建康志》记载,五代南唐时就在这里开厂造船,是当时最负盛名的造船处。此处也正是《郑和航海图》上所标的“宝船厂”的位置。由于“郑和下西洋”,“宝船”名噪一时,因而宝船厂也成了这一地区的地名,“宝船厂”、“下宝船”(下保)、“中宝船”(中保)、“上宝船”(上保)、“宝船滩”等等一直沿称下来。今天,南京城西中保村等地名就由此而来。

  当时,扩建后的龙江船厂以中保村的天妃宫为中轴,向北依次为“头作塘”、“二作塘”、“三作塘”,向南则依次为“四作塘”、“五作塘”、“六作塘”。原“三作塘”以北还有“七作塘”。每个作塘长300—450米,宽35—60米不等,塘与塘之间隔30—50米。这些排列有序的作塘遗迹,反映出当时龙江船厂规模的巨大。

  除有作塘外,扩建后的龙江船厂还有七个作坊:细木作坊、艌作坊、铁作坊、蓬作坊、油漆作坊、索作坊、缆作坊。这些作坊是造船工业的配套工程,每个作坊的规模也相当可观,仅其中专门制造船篷的作坊篷厂,就有厂房60间。世代以造船为业并在龙江船厂工作的工匠约400户,外加杂役、临时雇用的小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