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七四八章 定性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亦可救治,而不至赤地千里、流民千万。”

  “修淮河一事,便如兴国公所言,这是一场救灾的总预演。能修淮河,也就证明朝廷还能救大灾。”

  “粮食调度、财税调度、军队调度,这些都证明本朝江山稳固。”

  皇帝笑道:“你发现没有,不管是南洋米还是辽东麦,是黄河、洪泽若出大灾,无论如何都威胁不到的地方?”

  “如今江苏的天灾危险,只三处。”

  “黄河、洪泽、海灌。”

  “若江苏遭了灾,朝廷是能调来米救灾的。”

  “可若江苏遭了灾,盐从哪调?”

  “一旦遭灾,若只是水灾波及一省,以本朝现在的财力、运力、粮食产区海运,只要近海,便无流民百万、易子而食之事。”

  “两淮盐税,三百余万,购买辽东虾夷南洋之粮食,亦足够赈灾所用。”

  “但不要忘了,若江苏一旦遭了大灾,这盐也就没了。到时候,各处岂能不乱?”

  林敏心下一惊,却也不得不承认,真要是江苏遭了大灾,首先影响的就是盐业。

  悬在江苏头顶的三大灾,黄河、洪泽、海潮倒灌,只要规模够大,淮南盐必要受到极大的影响。

  皇帝又道:“是以,兴国公力主,将盐场全都转移到响水县以北。”

  “测绘队的人测绘后表示,即便黄河将来出了事,响水以北而至胶东,都无大碍。”

  “兴国公的意思,就是关乎朝廷安稳的粮食、食盐,必要放在受大灾威胁最小的地方。”

  “朝廷修一条从洪泽到大海的淮河河道,就已经费劲全力、数年积蓄。”

  “而朝廷,无论如何是无法根治黄河的。这场灾难,早晚要出。”

  “与其讳疾忌医,觉得无需考虑此灾。”

  “不如未雨绸缪,仔细规划一旦出事,如何最大化救灾。”

  “灾一旦发生,关键就在于救。”

  “而能不能救、能救成什么样,又在于朝廷手里能掌握多少资源。”

  “如果大灾的同时,盐税也废了、盐业也崩了、朝廷没钱了,那么这场灾可就大了。只怕原本死个百十万,竟最终要死个几百万。”

  林敏冷汗直流,自己或许并没有讳疾忌医,但是也真的没考虑过真要是发了巨大的天灾怎么办。

  按这个思路,就是这场大灾是迟早的、防不住的。大顺的能力是有上限的,这个上限,绝对不可能制服黄河,这是无需考虑的。

  所以,既然大灾必然要发生,那么就要考虑救灾。

  救灾的前提,一定得是朝廷还坚挺、还有钱。

  现在,刘钰通过北上、南下两大战略,将大顺的“商品粮”基地转移了。靠着强大的海运力量,在救灾这一块上的粮食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而出了事之后,盐呢?

  江苏缺粮食,可以用全国的粮食来救。

  可江苏要是缺了盐,有用哪里的盐来救?

  淮南盐占了大顺现在盐产量的一半以上,一旦出事,那就真的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了。

  不只是盐税那点钱,而是会直接四处烽火,各处积攒的矛盾都会因为盐价飞涨而爆发出来。

  皇帝讲完这些,又道:“朕岂不知,若将盐区北移,必有许多人失其生计?但正所谓,不谋一世,不足以谋一时。”

  “淮南煮盐,土卤日淡;若行晒盐,淮南地势低,晒盐不能取土卤,必要近海,近海则多险。”

  “且各处运盐,皆赖水道,一旦大灾,纵然海边无事,运盐道途皆毁,又将如何?”

  “若兴垦,淮南无收,尚且用别处粮米接济。若兴盐,淮南无收,又去哪里弄盐?”

  “是以,为社稷长久,淮南废盐兴垦,乃大策也、亦大利也。”

  “无河患之虞的海州产盐;依托长江水道的松江府做中转囤积分派地;以海运为联络。”

  “此虽大义、大利,然不可说与别人,以免恐慌。今日你知,不可再传他人,也应全力辅佐,行此百年大计。”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