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十六章 太子难当(中)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预留河道……”

  皇帝大约是看惯了刘钰和枢密院的奏折风格,亦或许是习惯了实学派的那种奇葩的公文格式……当然,也可能是刚才那么一问,即便自己知道不应该期望过高,但实际上内心已经有些失望,而导致的自己都没预计到的情绪。

  皇帝感觉,太子说了半天,都是些假大空的废话。

  显然,既没有提前去考察,也没有提前设想,纯粹是临时琢磨的。

  尤其是测河道、明水文、预留河道这些话,这是个太子能说出来的?

  皇帝心想,你终究还是不明白,什么叫“君子远庖厨”。

  君子要有未雨绸缪的远见,但同时君子还是远离庖厨。

  听着太子还在那说一些空话,皇帝打住了太子的话语,问道:“吾儿知否,兴国公在松苏被人攻讦最多的事,是什么?”

  太子一怔,随后道:“多有人言,兴国公残暴。其垦关东、下南洋、废盐户之事,惨死百姓,不下百万。霸术太重。”

  这个没什么需要考虑的,这几乎是朝中公认的事。虽然皇帝不治罪,但是天天讲、日日讲、月月讲,这个大黑料确确实实是躲不过去的。

  皇帝又问:“那若是兴国公不行移民之策,每年因着风灾、水灾、旱灾、决口、漕运、饥荒、缺粮等事而死的百姓,这罪责,又该安在谁的头上?”

  “仅仅一个苏北,自开国以来,水灾、风灾、潮灾,无年不赈。其中死者,每年不下数万。朕问问你,这算谁的?”

  太子一时语塞,心想这算谁的?

  半晌,皇帝道:“这谁的责任都不是。每个人都知道那些人要死,但每个人都没有责任,要怪,便去怪老天爷。”

  “但因为兴国公做了事,所以在关东死的、在南洋病死的、都是兴国公的罪责。”

  “朕再问问你,若是黄河真的决口北上,这是谁的责任?”

  听到这个问题,太子内心只想骂一句,我日你个毬,这怎么回答?

  你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你让我怎么回答?

  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我就是再傻,也该明白说,这是治水官员的责任,当应枭首、治罪、借汝头一用,安上一些贪腐河工款的罪名,安定民心。

  传首黄泛区,再抓紧时间赈济,直接从朝廷选拔实学事功良家子郎官,直奔黄泛区,甭管有罪没罪,先砍上一堆脑袋。

  然后再把赈济的事解决了……

  我要是这么答,你怎么想?

  太子就是这么个霸术太重、重于术势的人?竟无半点仁德之心?

  还是说,我要回答说,这是做皇帝的责任,明明知道黄河可能会决口,却无动于衷,所以是皇帝的责任?

  因为皇帝把控着税收、把控着财政、把控着国策。而且,显然在出事之前,已经有人提出了可能会决口的预言,甚至你现在就跟我明明白白地说了。

  既知道,又把控着朝政,那么明确知道,却不提前准备,难道不是皇帝的责任吗?

  可你又说,君子远庖厨。可以对着为宰杀的羔羊落泪、也可以对着被杀死的羊肉落泪,但唯独不应该去阻止宰杀。

  显然,我要说,这是皇帝的责任,应该下罪己诏,你肯定又觉得我愚蠢。

  你这问题问的……你可以去问宠臣,去问近臣,去问我母亲,去问太监,唯独你不能来问我啊。

  我是太子,你让我怎么回答?

  关键是,你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太子?

  守成之君?

  开拓之君?

  改革之君?

  还是怎么样?

  不要说我,便是现在大臣,又有几个能明白,你到底想要干啥的?

  我是什么样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让你儿子当个什么样的人?

  太子冷汗已经湿了后背,这时候着实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虽然,其实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难。

  而且,实际上,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其实好像答案已经很明确了。

  可这个明显非常明确的、似乎好像是皇帝在故意引导的答案,又让太子感觉到一丝丝的不安和危机。

  过于明显,难道父皇真的想听到那个全是术、势的答案?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