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三零章 暴论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称雄,只需要能打的赢西洋诸国在南洋的势力,就足以控制。

  看上去西洋人在南洋的势力很大,如吕宋、巴达维亚、满剌加等曾经的藩属国,都已被西洋人控制。

  然而西洋人之间彼此也有矛盾,这些矛盾是可以利用的。

  且如吕宋、巴达维亚等地,汉人移民也多,又被西洋人操控,挑唆与当地人的矛盾。

  这些移民屡受欺压,一旦国朝海军势大,则立刻就是一支“归义军”。

  西洋人的经验是可以借用的,筑城、统治,既然西洋人相隔万里,不过三五千兵就可以控制吕宋等地,而国朝出海移民极多,吕宋二三十万、巴达维亚十五六万,又为什么不能控制当地呢?

  和兰国控制着香料,每年获利百万,如果能够控制南洋的香料,国朝便能得利百万。

  若能远洋至欧罗巴,则生丝、茶叶、瓷器等,也可以盈利四五百万。

  本朝商贾,坐地收钱,故而无心也无能力前往欧罗巴,若能转运到欧罗巴贩卖,这也不是与民争利。

  看上去水师赔钱,但实际上一旦控制了南洋,就如同汉唐控制了西域,财富增多,年税百万,贸易千万。

  况且,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那么下南洋求生这种事,也就不是国朝所用担忧的了。

  只要海军强大,那些人就不能学赵佗,实力不允许,而且想要反叛得有钱、有势力。

  下南洋求生而有钱的,必然又都是和丝绸茶叶等贸易息息相关的,他们也不断然不会用反叛来断绝自己的财路。

  南洋的移民,若是没有国朝在背后支持,很容易被当地人数众多的土著屠戮,所以那里的移民必然是心向国朝的。

  人心所向,再有水师威胁,即便有野心勃勃之辈想要效仿赵佗,那也是徒增笑耳。

  从钱、贸易、外部威胁这三个角度论述完后,后续的内容则是一个更大的暴论。

  自古观之,朝代兴亡,都是二三百年之数。

  何以如此,是因为人口滋生,而土地不加增,朝代末期又有严重的兼并事。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有治标者,有治本者。

  治标者,抑制兼并,但这也只是早死晚死的区别。

  治本者,发展实学,增加产量,同时广泛移民,效周封建之智,移民南洋、奴儿干,减小人地矛盾。

  控制了南洋,增加了国库收入,朝廷就能养一支强大陆军。

  即便有民变,也能弹压。

  控制了南洋、奴儿干等地,又可以效仿宋朝制度。

  一旦有灾,固然要赈灾,又应把灾民中的青壮招入厢军,送到奴儿干、南洋等地。

  既可以开拓南洋、奴儿干。

  另则,把青壮都招收走了,就算有人带头起义,只剩下些老弱,也成不得事。

  初始移民,青壮为主。老弱……有钱就赈,没钱……这是血淋淋的残酷事实而已。

  随着移民越来越多,移民的成本也逐渐降低,初始可能还需要编入厢军官方移民。

  等到逐渐开拓之后,过不下去后自发的移民也会越来越多,又能多续命几年。

  南洋又一年三熟,基本上不太可能饿死。

  本身又多产稻米,控制了南洋,就等于控制了粮食,水师也能够沿着海路运粮,还可以慢慢淘汰运河,节省出一笔巨大的开销,同时也减少了江淮民众的负担。

  陕、晋等地,垦殖蒙古;河北、山东入辽东;河南、山东远走奴儿干;江南则去南洋。

  同时西洋人一直传闻,在南洋以南,尚有一处肥美之地。按照地理学去推算,那里四季分明,只是冬夏和国朝相反,广阔不下万里。若能控制南洋,日后那里也可以安置百万人;但若不能控制南洋,日后那里定是西洋人的。

  以上种种,是故将南洋为国朝西域,可得汉唐西域财货之利;可得周分封拓土之势;可缓江南粮米日贵之忧;可解兼并流民作乱之危;可防万里海疆敌袭之患……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