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六四章 歪经已成(中)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家是正确的、所以是正确的”,你看,未来已经摆在那了,如果你和在一些技术上更发达的国家不一样,那一定是你错了。

  毕竟,既然是是“描述性”的阶段,那么一株“长成的植物”就活生生地摆在那,你把自己改造成那样就是了。

  如果你和那个不一样,你要先考虑一下你肯定是做错了。如果对面的花开的并不如你的“鲜艳”,那你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你对“鲜艳”的定义出问题了。

  这种对生产力概念的扭曲,自然会有很多负面的问题。

  不过于此时的大顺,这些负面问题,暂时来说还并不具备现实意义。

  反倒是,这种更具象的、更容易理解的、更容易被普通人所方便想象的、实质上把包含生产关系的工业化社会浓缩成的“生产力”概念,具备很强的传播能力。

  而这种传播能力,又和大顺的现状息息相关。

  大顺的现状,又有许多不同的解读方式。

  而刘钰的“国民财富总和”的解读方式、以及大顺在工业化之前的亩产基本已达牛耕铁器时代的峰值的现实,又使得这种“工业化”的“生产力”概念,更加清晰。

  以华北地区为例。

  两年三熟、精耕细作,相对于一年一熟、粗犷农业来说,是不是生产力的进步?

  你要说,不是,要拖拉机机械化大生产加化肥,才算是生产力进步,那也不是不对,但现在是不具备现实意义的。

  假设,两年三熟,平均亩产150斤,种一定的面积,需要10个劳动力。

  而一年一熟、粗犷农业,平均亩产100斤,种一定的面积,只需要3个劳动力。

  但是,这对人少地多的北美,或者说工商业人口不足的北美、英国、甚至法国等,一年一熟是正确的。

  这对根本不缺潜在的工资劳动者的大顺,两年三熟、投入更多的劳动力,才是正确的、具备现实意义的——农业革命在英国才叫农业革命,在大顺那叫亩产倒退。

  问题在于,即便如此,在华北地区,即便在两年三熟需要更多劳动力的基础上,宏观上,依旧很多人是“宏观上的无效劳动”。

  即便说,搓两年三熟到此时的精耕细作极致,依旧不需要这么多人。再减少个几百万农业人口,总粮食产量不会有任何影响。

  这,就是刘钰鼓吹的“工商业容纳更多人口转化为有效劳动”的现状基础。

  也即是那种描绘出的粗陋的工业化为生产力的未来的基本模样——便于想象,人们可以理解为为农者户均30亩地,而户均之外的人都在工商业中劳作。

  即便说,已经压缩到了户均30亩地、精耕细作、两年三熟。户均30亩地,并不多,因为还要考虑牲口的牧草地,没有牲口的精耕细作连基本粪肥都不够。

  饶是从“五口之家、百亩之田”,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