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终章 九三年(十)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比如组织力控制力不行,那我换个思路,变种大土地种植园不就得了?

  于是,这三十年间,大顺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内部市场。

  这个内部市场,是对棉纱的需求。

  三十年前,大顺不存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因为小农经济下,自己搓、自己纺、自己织。

  三十年后,对小农副业冲击最小的纺纱业,完成了对大顺内部市场的冲击:【各地皆用印度纱】。

  这个市场,是如此之大。

  大到,走锭精纺机一出线,大顺的商业资本、工业资本,立刻明白,这玩意儿要发财!

  因为这个市场,不只是先发地区那些对外贸易的织布厂需求。

  更有一个超过三四亿人的广袤市场:没错,我机织布或许卖不出去,但是机纱,却能从松江一路卖到甘肃!

  市场是如此之大、前景是如此之好。

  纺纱,当然是有利润的。没利润,谁纺纱?

  所以,为啥纺纱的利润,要让印度人拿到?为什么不直接进口印度原棉,运回来在本地机纺,且赚一笔原棉到棉纱这个过程中的剩余价值?

  这个问题,还有另一重意思:

  印度,在这三十年的变革中,在为大顺三亿多人的经济体量,提供棉纱。换句话说,印度有多少人实际上是靠纺纱出口到大顺而生存的?

  大顺和历史上的英国有个很不一样的地方。

  历史上英国的人口其实也就将将够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以,英国可以允许印度纺纱业发展。因为劳动力就这么多,印度人纺一部分纱,这对英国是有利的。

  英国要摧毁印度的棉布,但对棉纱,不一定非要摧毁。甚至允许印度当地建一些纺纱厂。

  不是好心,而是因为人口不是太足,干这个就不能干那个,只能选最高端、附加值最高的产业去干。

  而大顺……

  嗯。

  什么叫人口不足,以至于若是纺纱就会缺人去织布?

  这个问题,大顺这边是不可能理解的。

  反倒是,大顺这边欣喜若狂,他妈的,又能容纳至少百十万的无业人口了!

  毕竟,纺纱不只创造了纱工这一个就业。还有机械制造、煤矿、运输、蒸汽机、建筑材料、住房、照明、玻璃制造等等一系列的产业。

  举个可能最不起眼的例子:你都上蒸汽机加走锭精纺机了,你不二十四小时两班倒?你都上二十四小时两班倒了,摸黑干?那你的纺纱厂得要玻璃吧?得要照明设备吧?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