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一九章 假装君臣共治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且本身又有营学三舍制,更换教材,变更侧重点,这也不会有太大阻碍。

  一时间反对军改的人都慌了神,不知道该从哪里反对。

  如果说要防备藩镇之祸,可这一次军改确确实实把军权收归了中央,指挥权在皇帝的手中。

  总参谋部或者叫枢密院,一旦设立,实际上还是文官掌军,只是此文官非彼文官,区别在于出自实学三舍法还是科举法。

  不是说学过怎么算数几何就算武将的。

  有战功的老将们在参谋部镇场面,其实并没有兵权。

  兵权实际上牢牢地把握在了皇帝的手中,出征的时候任命大将统筹,新操练的军队都是正规的常备军。

  又因为操练都是相同的操典,真正作战的时候也能直接统合在一处。

  军改之后巨量的后勤需求,又使得没有中央的财政,谁也养不起一支这样的军队。

  军官们也不会转为文官,只是武德宫的人才依旧还有转文官、掺沙子的机会。

  固定的练兵处,又使得各处操练的新军,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阵法就那么几种,连号令都是一样的,空降过来掌军也不是问题。

  都说兵将分离会造成战斗力下降,问题在于这样的军队就算战斗力下降,对周边势力也是碾压的。

  平准一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都觉得刘钰打的那叫什么仗?可偏偏就是能赢。

  没有刘钰,小策凌敦多布就能冲开方阵了吗?

  军校开办在京城附近,基层军官都是天子门生、勋贵庶子,就算某地想要造反,基层军官凭什么听命呢?

  兵政府尚书回去琢磨了好久,总觉得这像是宋时的枢密院,似乎路子也是要沿着宋时的制度走。可再仔细一想,又不太是。

  兵政府日后只怕要沦落到元丰改制之后的惨状,管管车马、仪仗,完全成了一个空壳子?从土木堡之后延续下的惯性,真的要被打碎了吗?

  …………

  从威海返回京城的刘钰,也是闭门不见客,杜绝了一切风声,就等着那场大廷议。

  这场廷议,虽说皇帝应该是支持的,但如果说不出个子午卯酉,甚至在廷议中一败涂地,皇帝的面上也不好看。

  如今有了一个鹰娑伯的爵号,他也算是真正有资格参加廷议了,而不是如之前一样只有旁听的权力。

  封爵之后就先来这么一个重磅炸弹,皇帝肯定会抓住机会,让刘钰做得罪人的孤臣。

  躲着旁人的时候,好容易回到了京城,并没有躲着一直困在齐国公府里的田贞仪。

  这件事他也悄悄写了信给了田贞仪,田贞仪的回信里,仍旧如平常一样管他叫三哥哥。

  信上的内容倒也简单,只是告诉刘钰,死咬住一件事:

  不要说这件事对陛下集权有好处,因为陛下不傻,有没有好处陛下比谁都清楚。

  也不用说这件事可以增强军力,因为平准一战已经证明了。朝中大臣不是瞎子,他们也不会从这个角度反对。

  只要抓着一件事,那就是这次军改,对勋贵、良家子、实学三舍法出身的人有好处,那就够了。

  谁支持、谁反对,要弄清楚。

  廷议本就是吵架的地方,不要试图去说服反对的人,只要抓紧那些支持的人。

  本朝没有宰相,也没有三省。

  陛下假装有,以维系自己是与儒家士大夫共天下的假象;朝臣假装有,以维系自己是可以做铮谏铁骨君臣共治的假象。

  谁都知道没有,但都假装有,装的久了,骗的自己都信了而已。

  最终拍板的还是陛下,陛下需要的不是三哥哥说服所有人,只是希望看到朝堂上有不少的人支持,留一个【廷议过了、很多人支持】的颜面即可。至于【也有很多人反对】,那将来恰恰证明了陛下眼光独到力排众议,就像是黑暗最能衬托光明一般。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