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九四章 天朝边界论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人,很容易就听懂了。

  其实说到这,已经是破题了。

  意思其实也就是说,大顺这个天朝,不会去追求那些“不适合天朝道德的地方、强行推广教化道德”,换言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点没错。但这个天之下的概念,是适合中土道德的地方。

  至于边界到底在哪,这个暂时不用论。

  先解决了天朝到底有没有边界的问题再说。

  显然,按照齐国公“背诵”的这个说法来看,肯定是有的。

  皇帝也不能立刻就被齐国公的道理“说”服,皱眉道:“爱卿之言,似有道理。只是这么说,到底是你自己的意思,还是圣人先贤就有这样的意思呢?”

  齐国公忙道:“这不是微臣自己胡诌的,而是自古以来的先贤都是秉持这样的道理。这是有史可鉴的。”

  “在孔子的时代,葵邱束牲而小白求三脊之茅,城濮馆毂而重耳干隧道之请。周王室衰落,齐桓公、晋文公都做了天子才应该做的事,可是孔子并没有对此忧心忡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周文王、周武王的兴起,早上还是诸侯,晚上就成为君王,沿着唐尧、虞舜、夏朝、商朝的旧制,仍然是天下从前的情况。孔子知道,这天下的圣道不会断绝,只要中土还在,华夏的道德文化依旧会延续下来”

  “反倒是蛮夷猖獗的时候,孔子担心将来要披发左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孔子知道,他的道、他的义,只能在中土传承。在其余的地方是没有办法传承的。”

  “荀子言: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孔子一生,志在克己复礼,推行仁道。如果孔子认为中土之外也适合克己复礼、推行仁道,那么孔子为什么一定要在中土、却不远走他处呢?难道不正是因为孔子知道,适合中土的道义,并不适合在别处吗?”

  “所以孔子看到齐桓、晋文称霸,周天子衰落而不震惊。可是看到夷狄入中土,便大为震惊。正是这样的道理啊。”

  “由孔子见到齐桓、晋文称霸,行天子征伐之僭越而不惊,可知孔子并不在乎周天子。由此可证,孔子在乎的是克己复礼、推行仁道。那么连周天子都不在乎,如果别的地方,比如印度、西洋也适合推行仁道,孔子一定会西行而去,推行仁道。”

  “于孔子而言,道在君前。”

  “因为孔子没去,所以可见孔子知道,只有中土,才适合仁、义。”

  众大臣的脑子绕了两圈,发现虽然这他妈纯粹扯淡,但好像也不太好反驳。

  孔子去印度、去西洋?几人心想,你咋不让夫子上月亮呢?

  皇帝皱眉道:“可天朝理应教化四夷,难道这也是不对的?夷狄不需要教化,因为他们并不适合中土的道德?”

  齐国公忙道:“不是这样的。”

  “四夷当然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