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二三章 作孽则心忧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牛二自是深思熟虑,之所以考虑南下,除了那里是山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那里,就像是崇祯十二年的河南。只需要一把火,就能烧起来。真要是朝廷将来又废止了下南洋之策,东进之前,这万隆一代正是蛰伏练兵、壮大队伍的好地方。

  …………

  城内,荷兰人一夜没睡。

  一晚上城外火光冲天,时不时传来爆炸声。

  有时候听起来像鞭炮,有时候又不像,完全闹不清城外的起义者到底有多大的规模。

  白天的伏击,也给了荷兰人极大的压力,知道城外的起义者有火枪、而起可能有一部分训练有素的雇佣兵,他们也不敢贸然出城。

  第二天一早,等到浓雾散去,城里的荷兰人惊奇地发现,他们一晚上都在和空气斗智斗勇,外面根本就没有人。

  折腾了一夜,总督只得下令士兵们先休息一个上午。

  官员们抓紧时间了解昨天晚上的情况,一些小规模的斥候小心翼翼地出城侦查,巴达维亚的统治只有在巴达维亚城内是绝对有效的,城外连多少人口他们都弄不清楚。

  很快,有人汇报了消息,说是从昨天下午开始,就有许多的华人或者种植园的奴工,朝着南边逃去,可能有上千人。

  并不是所有城外的华人都参与了起义,而是许多因为蔗糖贸易不振而失业的乌衫党和无裤汉。

  这些人都是些悍勇之辈,平日里在糖厂就是不受管束的,自然行业不振的时候也是最早被开除的。

  从传来的消息看,他们手里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武器,很多认只是背着一些简单的行李,很多人空着手。

  而且昨晚上其实根本没有多少人在巴达维亚周围,只有几十人、最多一百人,到处点火、放鞭炮,虚张声势而已。

  瓦尔克尼尔听完这个消息,心头生出了一丝不祥的预感。

  向南?

  不是往东?

  东边沿海城市的华人不少,这些人如果不敢攻打巴达维亚,按说是应该往东去他们同胞更多的地方。

  如果是往东,那倒没事了。沿途都有堡垒,而且巴达维亚有优秀的海船,凭借海运优势,只要井里汶、淡目等地的守军占据堡垒固守,没有大炮的起义者根本不可能攻下来。

  到时候海军军队一到,起义就会镇压下去了。

  可往南走……这问题就大了。

  昨天看到的那封信,以及起义者提出的纲领性文件,都让瓦尔克尼尔感觉到这里面有一双幕后黑手在操控。

  向南、向东南,是连绵的山区。此时叫勃良安,后世叫万隆。

  这里,是东印度最早实行强迫种植制度的地方,此时称之为勃良安制,算是一个尝试挽救公司赤字的政策尝试。

  而这种地方,也是最契合起义者纲领的地方。

  所谓勃良安制,用后世的话,叫做“商业资本主义垄断下的变相农奴制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