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28章:土豆之乡_明末黑太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由矿工以及机械化开采的那部分,刨去股东的分红,可以让户部每年入账约八千万银币。

  每年从大洋彼岸的新印加帝国,在经过锻造之后,还能得到价值七千万银币的铜币,总额便是一亿五千万。

  十年内,对面铜矿开采规模翻倍的话,届时户部光是挖矿一项,岁入便可以达到两亿两千万银币,接近当下岁入总额两亿五千万银币。

  昊菁皇帝增加奴隶矿工数量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想要增加朝廷岁入,另一方面则是自由矿工听说去北地定居开荒就可以免费得到大片的土地,很多人都去冒险了。

  朝廷已经通过报纸公告天下,凡是去北地定居之人,适龄男子可得两百亩土地,适龄女子减半,老人与孩童皆可得五十亩。

  先到先得好地段,一切所得土地,皆为永久免费,前十年无须缴纳任何税费,十年之后仅需缴纳两成收成即可。

  春季由朝廷指派人员驾驶拖拉机,免费为北地农户翻地,为期三年,每年一次。

  地下若有矿藏等资源,农户可得探明储量的两成,可自行选择折现或按照资源价值换购相应面积的临近土地。

  在消灭罗刹国之后,北地那边也就没有让大明百姓心生忌惮的敌人了。

  很多人本着占朝廷便宜的心理,都愿意过去赌一把。

  尤其是北地南部沿线地区,气候相对温暖,完全不缺水,森林资源又极为丰富。

  来到这里定居的百姓,尤其是靠近河边的,算是真的占到大便宜了。

  耕地有河水灌溉,很快就能变成丰收的良田。

  在此之前,还能天天捕鱼,不缺肉食。

  为了确保头一年不挨饿,除了朝廷给予的应急粮食之外,每家每户都要种植保收的土豆。

  只要第一年收获了足够多的土豆,漫长的冬季就很好熬过去了。

  一般说来,能咬牙挺过前三年,往后基本就都是好日子了。

  一户老夫妻育有二子二女,且一半已经结婚,全家有十余口人的话。

  所能获得的土地面积不会低于上千亩,每亩地收获半石土豆,总数也会达到五百石之多。

  完全够一家人吃一年的了,第二年再开始用一半面积种植麦子,就能实现逐步转型了。

  像已经将定居经过当作故事刊载在北都报纸上的刘老汉一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全家于昊菁三十年(1673)移居靠近安加拉河上游的乌索,又名乌屯,现在过去了七年时间。

  原来住在河南南阳附近,也是全家务农。

  南阳不靠近黄河,旱季跟着中原各地一起倒霉,风调雨顺了,也无法占到黄河的便宜。

  刘老汉一家在老家只有二十多亩地,刨去两成农税,养活一家人是很困难的。

  每年累死累活,除去家里人的吃喝,以及换购的生活必需品之外,根本攒不下多少粮食,更别说钱了。

  不挪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