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零三章 大秦学宫(第二更求票票)_秦时小说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就消失不见,但其影响力却远至齐国,是故,齐王在稷门设立稷下学宫,奉养名士百家,虽厚待那些百家名士,但那些名士却罕有入中枢为官者。

  故而,数十年来,随着燕国伐齐,齐国稷下学宫也为之衰落。

  还有赵高的陉城书馆、韩国的太学、楚国的官学等等,大都此类,虽名士不少,但能够堪为旷世大才的却一个都没有。

  王弟在文书里面有过断言:学宫之事,国之根基也。

  此语自己初觉有些夸大,但后来细细一想,又联系秦国百年霸业始终,又翻阅三代以来诸多典籍,霸业因何而兴起?

  因为人才!

  人才从哪里来?&1t;i>&1t;/i>

  自然是有高人培养而来!

  孝公以来,《求贤令》下,山东列国的士子纷纷入秦,以至于百多年来,秦国的中枢重臣六层以上都是外来士子,看似无所忧。

  但倘若有一天,秦国一天下之后,六国士子不远入秦,期时,秦国又该如何?是而,秦国须得有自己的教养体系,须得有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

  真真正正的人才培养体系,而非稷下学宫、各国官学、太学那般的虚名之宫,以秦廷老迈、闲散文武重臣为源头,他们一生文武,一身宝物,正该传承后人,遗泽大秦。

  此事若成,只消五年、十年,大秦当有自己的人才基地,当有自己的文武重臣基地,而且,君王只需要牢牢把握此学宫,晋升之要握在手中,便可中央集权,避免数百年前晋国的悲剧。&1t;i>&1t;/i>

  这一点,王弟是真真切切说道自己心坎里去了,对于大才,自己一直是苛求的,而且秦国本土无大才,多从山东六国招贤。

  但招贤而来的大才,一开始用的时候,往往惊疑居多,否则,历代先王也不会对赢秦一族的族人这般厚待,只消有些才能,便会赋予高位。

  非为轻视,而是国之根本,必须如此,外人终究比不得家族之人,外界诸人只知晓自己信任王弟,但王弟有这个资格让自己信任,让自己重视。

  若然秦国也拥有自己一套完美的教养之地,一切种种,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那么,使用起来,就方便太多了,也不会顾虑太多。

  更有一点,那边是集权!

  尤其是对于军伍的掌控集权,如今的大秦军中,多以蒙氏一族、王氏一族为,赢秦一族暂无那般的领军大才,倘若有那般学宫,那么,无论他们出身如何,都将只属于自己。&1t;i>&1t;/i>

  “具体之细节,武真君在文书之中,未有多言,但想来你们也能够窥得一隅,待武真君归咸阳,当再行细谈。”

  “然则,此事若可,上将军桓齮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