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十三章 不算圆满的高加索战役_位面商人之强国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轨迹,为了救援陷入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的第6集团军,A集团军群不断“失血”:坦克第23师和党卫军“维金”摩托化师撤出战斗,到科捷耳尼科沃地域编入曼施坦因将军的集群,去增援斯大林格勒集团。为此,A集团军群不但不能维持进攻,还需要缩短自己的防线,1942年12月23日将阿尔当、阿拉吉尔和迪果腊地域的部队撤至厄耳霍托沃、奇科拉一线预有准备的防御地区。

  在王凡这个蝴蝶翅膀的影响下,A集团军群前期虽然仍然像历史上“失血”,但是第6集团军的顺利突围并反败为胜,不但保证了A集团军群的侧翼及后方安全,同时坦克第23师和党卫军“维金”摩托化师及其他增援部队,携带500辆狮式坦克,2000辆满载后勤物资的回归,不但极大地鼓舞了德军士气,也及时的补充了急需的物资装备。

  在德国援军到达“A”集团军群前,苏联最高领导层为了减轻“岌岌可危”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防线,命令苏联南方战场的北高加索方面军、外高加索方面军发动牵制攻势,防止德国向斯大林格勒地区集结更多部队,突破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防线,造成整个南方防线的崩溃。结果,发动牵制进攻的苏联两个方面军遭到德国守军的顽强抵抗。德军在防御阵地上构筑的堑壕和交通壕四通八达,机枪和火炮的土木质发射点、迫击炮和设伏坦克星罗棋布,另外还有大量地窖式掩体。在各个防御枢纽部之间的间隙地上布设了大量地雷,以及挖掘了冲锋枪手的散兵坑等。哪怕在撤退时也在每一条道路、散兵坑、山间小路、桥梁和通道上都布设了地雷。一旦苏军向德军防彻纵深前进越深,其实施反冲击的次数就越多(通常是用坦克分队实施反冲击,步兵分队则用来防守和构筑后面各道防御地区上的阵地。并且德军常常当苏军进攻部队越过地雷障碍物和炮兵、迫击炮封锁区之后向自身某道防御地区接近时,即以坦克对苏联进展较快的分队实施反冲击,迫使它们减慢前进的速度或者制止其前进。

  天黑后,德军又把主力撤到后边一道防御地区。夜里,阵地上只留下少数掩护兵力(有炮兵、迫击炮、坦克和工兵分队、步兵分队)。并彻夜不停地放照明弹对前沿前地形进行照明,发现什么地方有苏军活动,就住那里射击。到第二天早晨,由于苏军在头一天晚上和夜间把炮兵和追击炮调上来了,所以其兵力又形成了对德军掩护兵力的优势,于是又迫使德军向后撤退。以后,一切再从头以此重复。总体来说,德军实施的是一种机动防御,苏军军只得一步一步地攻破它,因此,不是就地消灭敌人,而是把它赶到下一道地区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