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11章 严大人的天河故事_大明从慎重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弘治皇帝和李东阳等人面色惊愕,深深地看着严成锦。

  “理科还能治水?!”

  严成锦脸不红心不慌,淡定道:“理科,是可以改变大明的学问。”

  说错了,不必砍脑袋。

  趁机给理科打一波广告,水治好了,是理科的功劳,治不好,谢丕的锅。

  稳赚不赔。

  百官早已听他说过这句话,不以为意。

  “若谢丕束手无策,就由王卿家留在安陆州治水吧,此事,不仅事关安陆州百姓,也关乎兴王请乞。

  还请王卿家,莫让朕失望。”弘治皇帝道。

  王琼微微躬身领命。

  从奉天殿出来,

  谢迁大步追上王琼,跟他叨叙几句,王琼躬身:“下官有消息,便命人随急奏一并传回京城。”

  …………

  安陆州,凤翔宫。

  一个与弘治皇帝长相颇为相似的中年男子,正襟危坐。

  兴王朱佑杬琢磨着,派人送急奏进京给太后,此时,正是请乞的好时候,又怕弘治皇帝不喜。

  “以前也有洪水冲堤,但洪水退去,安陆州还是一块宝地,王爷忍就忍了。

  可如今,丝价、茶业、瓷器,一天一个价,赋税不如商税。

  给太后一封旨意,兴王府就能搬到江南去。”

  兴王妃见他犹豫不决,细细地分析道。

  “谢丕呢?”兴王看向王府的管家。

  “去汉江治水了,听闻征召了许多力役,在开采大石头,命人做了炉灶,要做混凝土……”管家道。

  混凝土?

  朱佑杬听说过红土黑土黄土,却没听说混凝土。

  若是谢丕治好了汉江的水,便没有请乞的由头了。

  “备马车,本王去看看。”

  大雨停歇了十日有余,城里的洪水虽退去了。

  但汉江的水位极高。

  此时治水,若不是鲧禹在世,凭谢丕区区一个黄毛小儿……

  朱佑杬觉得,还是要到汉江看看,这混凝土让他有种惴惴不安的感觉。

  ……

  汉江,

  谢丕手里抱着严成锦的锦盒。

  打开后他发现,里头的经卷,只讲了一个治水英雄,驯服天河的轶事。

  虽对治水了解不多,可看完这个叫郑守仁的治水事迹后,感悟颇深。

  天河,是严成锦瞎掰的,后世没有天河。

  将各项治河措施,归到天河上,会让谢丕更容易理解一些。

  谢丕仔细品读着,郑守仁做出的措施。

  在光秃的河岸种树,巩固河堤,搬运巨石,配合混凝土,新修一条支流,用于泄洪……

  每一项,都值得他仔细揣摩许久。

  “大人,没有粮,只怕这河也挖不下去,力役们都逃荒去了,如今安陆州,唯有兴王府还有余粮……”钟祥县县令陈政小声叹息。

  兴王巴不得搬到江南去,又怎会助谢丕治水。

  谢丕道:“本官与他说,正好,他来了。”

  不远处,一顶朱红轿子停在河堤上,朱佑杬望着汉江,果然同他预料,还差两寸,便冲出河堤了。

  “天灾人祸,你回朝中复命,陛下也不会怪罪。”

  “兴王所言差矣,吾学理科,严大人所注的治水之法,定能驯服这区区江水。”

  “严成锦?”

  朱佑杬轻哼一声,虽未谋面,却也听王妃说过这御史。

  “下官征力役壮丁万人,还请王爷赈粮。”

  谢丕紧紧盯着他。

  “本官的皇庄也被淹了,仓库空空。”朱佑杬背负着手,看向一旁青灰色的泥土,好奇:“这便是混凝土?”

  谢丕是工程师,来到安陆州后,便命人搭建炉灶,开始生产死灰。

  不料,大雨来袭,只能等雨过后再开工。

  “兴王若置安陆州的百姓不顾,本官便上奏朝廷。”谢丕道。

  竟敢这样威胁兴王,陈政后背都要湿透了。

  朱佑杬深深地看着谢丕,又看了眼谢丕身后滚滚奔腾的江水,许久,不说话。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