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尔纳小组”_货币战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塞西尔小组”在1903年塞西尔家族的领导人索尔兹伯里侯爵往世以后,仍继续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它的新领导人贝尔福缺乏野心和决断,使这个组织慢慢变得疏松,逐渐被“米尔纳小组”取代。米尔纳不乏野心和决断,为达成政治目标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幸福和社会生活,而这是喜欢享乐的贝尔福不能接受的。米尔纳敏锐地意识到继续依靠家族关系巩固团体是不可能的,于是转向了意识形态。索兹伯里寻求用朋友和亲戚关系建立一个团体,玩政治游戏维护他们所喜欢的旧英格兰。而米尔纳不是个守旧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扩张和整合英帝国的社会福利体系,这对于英国生活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进而把“展现人类最美好和最高能力的英国生活方式”推行到全世界。不过,事过境迁,后来他更夸大在“米尔纳小组”内部的宣传活动和理念同一。

  阿诺德,汤因比的思想对“米尔纳小组”的影响有三方面:第一,英国历史代表着伟大的道德思想——思想自由的演变,最有利于英帝国的完整同一;第二,任何人最关心的应该是为国家服务的责任感和义务;第三,工薪阶层在英语社会中做社会服务工作,特别是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泰晤士报》是“米尔纳小组”影响精英人物的重要一环,它所针对的是有影响力的少数精英人群而非普罗大众。它和“米尔纳小组”的其他自立的分支通过紧密合作影响读者并进步每个分支的影响力。外界看来就像同一***的不同侧面。比如,一位议员(小组成员)公布一项政策,几乎同时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出版同一主题的研究报告,万灵学院的研究员(小组成员)出版一卷同一主题的书(通过小组有关的出版社),《泰晤士报》“社论”会以批判角度分析议员的政策但终极会赞成,同期两本出版物会在报纸的“文学副刊”(英国最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刊物)里被评审(同一评审)。“社论”和“文学副刊”的评审都是小组成员匿名写的。最后,《圆桌》一篇匿名文章强烈鼓吹同一政策。固然每个计谋和步骤只影响一部分人,但这些策略的累积效应却非常明显。如有必要,罗兹信托的秘书可以往美国对前罗兹奖学金的得主进行一系列非正式采访,同时说服一位退休的杰出政治家(比如印度前总督)在牛津万灵学院或新学院为纪念往世的学监的揭匾仪式说几句。令人好奇的“偶合”是,美国的采访和牛津揭匾演说都夸大同一话题。

  《圆桌》杂志的第一期在1910年11月15日出版,上面没有出版社和五篇文章作者的署名。这个传同一直延续下来。杂志辩解说匿名是为了更独立和自由。真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