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75章 凉莽军鏖战流州,老妪山战事胶着(4)_雪中悍刀行(全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弓弩手之后,摘下悬在马鞍侧的那面盾牌,然后他一手持刀、一手持盾,站在剩余僧兵集结而成的步阵最前方。

  呼啸如雷的北莽骑军,沉默如山的流州步阵,就在这条不知名的廊道中分生死。

  后世史书,无论是浓墨重彩渲染,还是轻描淡写而过,无一例外,都会以“六战六却”为此战盖棺论定。

  战事之惨烈,寥寥四字,已是无以复加!

  北莽在太平令担任本朝帝师之后,对于如何攻打战马难越的巨城雄镇,已经今非昔比。第一场凉莽大战中,董卓攻破离阳边陲第一镇的虎头城,种檀连破幽州葫芦口卧弓、鸾鹤两城,都是明证。不但如此,志在吞并中原的草原骑军,对于如何破开密集步阵,这些年亦是钻研颇深。春捺钵拓跋气韵对此更是极有心得,此人在正式投军之前一场画灰议事中的君臣奏对,专门就骑步之战洋洋洒洒万言,细致入微,让熟谙兵事的北莽女帝大为赞叹。

  南朝边军在太平令力排众议的推广下,几乎每名万夫长身边都会多出一两位来自西京枢机堂的军机幕僚。这些人物大多年纪不大,属于那种洪嘉北奔带给南朝的春秋遗少,算是家族扎根草原后耕读传家至第三代的读书人,出身草原北庭的青壮怯薛卫也有,却不多。绝大多数边军大将对此都嗤之以鼻,视为绣花枕头的监军角色。真正愿意重视这拨年轻人的南朝庙堂顶尖权贵,其实有,譬如大将军杨元赞,可惜已经战死于幽州葫芦口。当时杨元赞身边携带了大批西京枢机堂初次培养出来的年轻俊彦,多达百人,却一并沦为被筑起京观的累累白骨。老妇人虽然最后用虎头城刘寄奴的尸体换回包括杨元赞在内的数颗头颅,但就杨元赞沙场殉国后的谥号一事,表现出罕见的吝啬刻薄,连象征性下旨安抚杨氏子弟的举手之劳都没有去做。传言这位皇帝陛下甚至还曾指着石灰匣中那颗死不瞑目的老帅头颅,与站在身旁的太平令坦言,杨老儿的确该死,毁朕十年基业!

  在五位南朝万夫长碰头商定是否打这一仗的时候,一名品秩不高的枢机郎凭借马栏子的描述,便极力建言分兵两路,其中三万骑强攻廊道,两万骑绕路南下驰援老妪山。五名来自不同军镇关隘的北莽武将只有一人答应,其余四人都拒绝这项过于保守的提议。那位来自茂隆军镇的中年骑将本就以性格暴戾著称南朝,直接俯身用马鞭指着那名年轻人的鼻子,骂他是个卵毛都没长齐的玩意儿,哪里晓得兵贵神速的道理。还言语阴阳怪气地询问年轻人,你小子该不会是北凉边军安插在咱们南朝境内的谍子吧。那名唯一认可年轻人谨慎提议的年迈万夫长于心不忍,刚要开口说话打圆场,就听到其余三名官职相当实权更胜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