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75 战时内阁_抢救大明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工场。不过这些工场并不是用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而是用来培养工匠和武器试制的。花高价从濠澳、佛山、石井、安平请来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让他们带着朱慈烺的“义从工匠”和少年学徒打造火炮、火铳和船只。产品主要是仿造洋枪、洋炮和洋船。朱慈烺有时候也会拿出一些“异想天开”的设计让他们去打造。

  另外,朱慈烺还让十大皇商选派了管事参与这些官办工场的经营管理——目的是让他们熟悉兵工厂、造船厂的运作。以便将来扶植皇商们开办商营的兵工厂和造船厂!

  没错,朱慈烺的军工路线就是保持官营,发展商营,鼓励竞争。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走万恶的资本主义路线!

  路线当然是坏的,但是也没办法。这年头连蒸汽机都没发明,也就不存在什么大工业了。哪怕是西洋英吉利国的军工,也是一个个手工作坊。因为没有机器工业,都是手工活儿,需要认真负责的工场主亲自把关品控。所以数量众多的私营工场互相竞争,就是保持效率和品质的方法之一。

  仅仅是之一,还有一个办法也能保持质量,那就是严刑峻法!用赫连勃勃打造统万城和大夏龙雀刀的办法整治工匠......可问题是,朱慈烺上哪儿找那么多挨刀的良匠?

  大明的官办手工业早垮台了,匠户制也名存实亡,而且朱慈烺还准备彻底废除这种给老百姓规定职业的户籍制度。现在掌握在朱慈烺手中的匠人,不过就是从天津跟随来的“义从工匠”,他们的手艺都挺糟糕的,杀光了也没办法打造出质量上乘的枪炮。

  而手艺高明的铁匠,现在不在广东就在福建,而且都是私匠,没有官匠。所以朱慈烺就只能在军器卫下设立了采买司,负责兵器的采买和验收了......

  在将军工生产、采买和武库管理等职能划入军器卫的同时,朱慈烺还将军政卫余下的部门,全部并入了隶属内阁的兵部。

  这可不是要扩大文官的职权,而是对内阁的又一次改革,目的是打通军政两方面的联系,并且理清军政职权,让内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军务,同时也打开军官进入内阁从政的通道。

  因为在军政卫的部分机构并入兵部的同时,原任军政卫指挥使吴襄也进入了兵部,出任兵部尚书!而且原属军政卫的军屯、军籍、武官人事等部门,也都一并划入了兵部,同时又解散了原属于兵部的武选、职方、车驾和武库四司,重新组建了由武官管理的军屯司(负责屯田、屯粮和征兵)、军费司、军官司(军官人事)和马政司四司。

  也就是说,大元帅府的军政卫实际上变成了兵部。而原本的文官的兵部已经被撤销了......

  另外,内阁下属的工部、户部也进行了相应的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