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82章 二十四功臣_贞观俗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渊的女婿益州刺史段纶也趁机招附南宁诸蛮归顺,朝廷在南宁地区设立六个州。不过之后朝廷派去的官吏,却与爨氏蛮夷们水火不容,因为权力之争,双方爆发激烈的冲突。

  诸蛮复叛。

  朝廷先后派李孝恭、李靖等征讨,可每次大军一走,诸蛮复叛,朝廷苦不堪言,最后只得让嶲州(西昌)都督府长史韦仁寿检校南宁州都督,寄治西昌,每年到南宁巡视一次,安抚诸蛮。

  另一边又用爨弘达为南宁州刺史,设八州十七县,任命蛮夷诸部首领等为刺史县令。

  在这种妥协安抚政策下,南宁地区才算是安稳了下来,可朝廷想趁机进入南中地区实行真正统治的计划也完全落空。

  韦仁寿此后为大唐在云南道的全权代表,尽心安抚诸蛮,对于各部是大力拉拢,纷纷授官给职,诸蛮都得了朝廷的封赏,又能开商路贸易,大唐也不来争权夺地,倒也乐得其所。

  于是此后,韦仁寿又往洱海地区招附诸蛮,再置七州十五县,整个南宁地区,滇池和洱海两大地区的蛮族势力,便都成为大唐的羁縻臣属。

  不过这种臣属很脆弱,是建立在大唐不对诸蛮干涉的前提下的。

  如果大唐要在西南分封宗室诸王,建立藩国,只怕又将引起新一轮的动荡。

  但高士廉却坚持认为,如今云南的太平只是假象,朝廷不能自己也被这假象欺骗,如今大唐开国之初,国力强盛,君臣进取,正是开拓云南之机,若是现在不理会,那等到子孙之时,就更没有这能力了。

  要封就得封最亲信的皇子。

  三位皇子分封南中地区,各为都督,最后是每位皇子的封地周围,再分封两到三位功臣坐镇,这样形成守望互助之势,使的他们能够在蛮地站稳脚跟。

  比如南宁都督府周围,可于洱海再分封一位功臣坐镇,另于滇池再分封一位功臣坐镇,如此起码有三个封藩镇守,能保证不惧爨氏等诸蛮。

  萧瑀也大加赞成,认为这是长远之计。

  李世民一时又有些心动。

  “分封吴王恪于南宁州,授南宁州都督,世袭罔替。”

  “分封齐王祐于东宁州,授东宁州都督,世袭罔替。”

  “分封魏王泰于西宁州,授西宁州都督,世袭罔替。”李世民顿了一下,又道,“魏王泰最近正在编撰一套书,快要完结,便暂令他不之国。”

  ······

  殿中。

  李世民干脆与宰相们又再次讨论了一下功臣世封一事,之前已经分封了数位。

  “功臣世封的标准,第一得是实封国公,第二得是于国有大功者。”

  这两条标准很高。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封赏功臣,当时授封实封功臣四十八位,但其中国公及以上爵位者,不足一半。还有许多郡公县公甚至是侯子男爵者。

  而第二条于国有大功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