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68章 季代同再次出现_风水大术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教,尊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为道祖。

  瑶族的祭祀就有“师边”和“道边”之分。

  但师公又尊道教为正教,并借用道教的“三元三官”的概念和含义来称其师主为“上元唐相,中元葛相,下元周相”。

  道公舞以道教“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的教义为法则,形成了高、中、低三种位置进行舞蹈的“三元跳法”。

  师公舞则从阴阳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等观念出发,形成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进行舞蹈的“五方规则”。

  梅山派,是道教在华夏南方的一个支系,起源于洪州分宁县梅山,该处尚有许旌阳[许逊]的磨剑地,宋徽宗曾降诏,令谢景仁去分宁县,重修旌阳观,并赐诏书一道,送该观收掌,遇天宁节即拨放童行一人。

  此派在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甚广。

  道教传入瑶族各支系后,又与原始宗教融合,形成颇具特点的教派。

  “梅山峒蛮……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宋史)。聚居在这里的“梅山峒”人,凭借雪峰山和资水的险阻地势,自为生理,“旧不与中国通”。

  直到北宋开发梅山置县之后,汉文化不断注入,徭、苗、汉民族逐渐融合,当地的梅山文化涌透外来的中原文化、湘楚文化,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新化属梅山要地,古称上梅山。

  史载“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功颂德舞以娱神”。

  屈原放逐楚地,用巫辞以作《九歌》、《招魂》诸篇,以寄其怀忧之情。

  古梅山人多信梅山教,打猎、捕鱼前后都要祭“梅山神”,特别对倒立的“张五郎”崇拜有加。

  梅山教属巫教,先民巫医不分,巫史不分。

  道士之中分为正教、丙教、准教三种。

  鬼师是学梅山派的道教徒。

  一般人称道士为“文教”,称鬼师为“武教”,武教的人专门从事还愿和赶鬼活动,不会打斋超度,不忌荤,他们是专门的神职人员。

  巫师和鬼谷先生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能做法事的人很少,只能做卜挂,择日,看风水等。

  法童又称“降豪”,分为“压”、“禁”两种。

  做“压”是一种问鬼活动,如家里有人生病则认为祖先找不到住处而同家作崇,这时要“问压”。

  做“禁”和做“压”的原因和目的不大一样,场面比较隆重。

  因为家里常发生或现在发生了伤亡事故时才做禁。

  做禁时,除米头和钱外,还有鸡、猪肉等供物,法童躺有供床前的席子上,盖上被单,并由另一法事在其身边念经,让他到阴间与伤亡的人通话,从而弄清家中发生不幸事故原因。

  古云“治病工也,或从巫”。

  古巫祝、巫师,即今“老司”、“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