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谓林纾与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人的争论,说到底是对相关问题看法不同的表达。虽然里边掺杂着新与旧的思想碰撞,也很难说到底是谁对谁错,也不能笼统的说成是所谓先进与落后的较量。

  真要人仔细研究,恐怕是有些方面,理在林纾方面,比如他对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否定一切的极端主义的批评。客观的讲,林纾即便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至少是新文化运动的同盟者。

  有些方面,理可能是在蔡元培等人一边。对于一场求新变革的革命,是不能求全责备的。

  但是,思想观点方面的争论,一有政治介入,一被政治化,就麻烦了。徐树铮有没有参与蔡、林的论争,我们不得而知,反正徐树铮主导的安福国会表现得极为拙劣,竟因此而鼓动把蔡元培这个北大校长罢免。

  刘半农曾回忆说:“卫道士的林纾先生却要于作文反对之外,借助于实力——就是他的“荆生将军”,而我们称为小徐的徐树铮。这样,文字之狱的黑影就渐渐向我们头上压迫而来,我们就无时无日不在栗栗危惧之中过活。”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清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

  民国六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民国九年(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民国十年(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民国十四年(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主要作品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和《半农杂文》。

  蔡元培做为体制中人,对来自政治上的压力,感受肯定要更深些。

  3月26日,连对北大的改革能够理解的教育总长傅增湘,也致函蔡元培,对《新潮》杂志大胆批评传统的言论表示担忧。

  内称;“近倾所虑,乃在因批评而起辨难,因辨难而涉意气。倘稍逾学术范围之外,将益启党派新旧之争,此则不能不引为隐忧耳。”

  同时劝导说:“凡是过于銳进,或大反乎恒情之所习,未有不立蹶者。时论纠纷,喜为抨击,没有悠悠之词,波及全体,尤为演进新机之累。”

  他期望北大师生“遵循轨道”,稳健行事。

  蔡元培一周后回复傅增湘:坚信“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