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终章 九三年(十)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是好人、而大顺就是坏人。

  而是说,在这之前,欧洲的所有的东印度公司,按照后世的标准,挂个“买办”的帽子,那是一点不冤的。

  东印度公司是要花钱,在议会游说,大谈【白银外流未必是坏事】的。

  这是大顺打一战,也即1760年之前的东西方之间的生产力差距决定的。

  包括说,当初刘玉改革的时候,就明确表示过:

  大顺的手工业,和先发的工业资本,和东印度公司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大顺与荷兰合作的基础。

  而真正的矛盾,在于两点:

  其一,东西方贸易的转运利润,大顺的商业资本想要,而东印度公司不想给。

  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那就只能打呗。

  其二,欧洲的手工业、本国工业资本、圈地后搓羊毛的土地贵族,和大顺手工业、先发工业资本之间的矛盾。

  这个也是不可调和的,也只能打。

  那你问英国东印度公司对《棉布禁止令》的看法,觉得他们支持吗?他们怎么可能会支持?

  但本国庞大的羊毛土地贵族、乡绅力量,人家也是有力量的。力量强大到很多年后,都工业革命了,都有力量推出《谷物法》引起那么大的风波,一个连印度土地税还没收的、当时在印度被法国打的节节败退全面战略被动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哪能推动撤销一系列的重商主义法桉?

  再说了,反重商主义,得靠自由贸易。没有大义,做不成事。而东印度公司本身又是重商主义的受益者,怎么可能自己反对自己有利的“规矩”?

  理解了大顺和欧洲的矛盾,和欧洲这些东印度公司之间的可调和与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就明白此时大顺在印度引起了巨大反弹。

  既然谈矛盾。

  那就好理解了。

  松苏纺织业,和吉吉拉特纺织业,有没有矛盾?

  这矛盾,是可调和的吗?

  大顺,能不能像之前的欧洲东印度公司一样,一年从吉吉拉特这买大几百万两的棉布?

  这和道德无关。

  大顺哪个商人脑子有虫?跑苏拉特买一堆棉布,去松苏卖?

  现在的情况,就是所谓的【欲当买办而不得】。

  这是无形之手。

  而有形之手呢?

  大顺当年起义,是因为啥?

  因为没饭吃。

  所以,大顺会认可法国重农学派的粮价无需管控、无形之手政策吗?

  至少,在粮食上,是不会的、也是绝不可能的。

  尤其是,当年的太子,在湖北搞出来“米禁”风波后,对粮食问题,大顺更是相当在意。

  这里面,就必须知道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呢?

  粮食啊,其实是地里长出来的!

  而棉花呢,其实也是地里长出来的!

  多种三五斤棉花,就意味着会少收三五十斤的粮食。

  缺了粮食,就大顺这物流状况,内地地区真缺粮了,就算不考虑耗损,真运过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