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零八章 使民之力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话,久久不语。

  半晌,提笔在桌上的朝鲜贡纸上写了个字。

  一旁服侍的太监悄悄扫了一眼,发现写的是一个“圈”字。

  不是画圈的圈,而是猪圈的圈。

  李淦盯着自己写的这个“圈”字,越看越觉得这个字实在是妙。

  今天的口谕,李淦也知道可能会引来朝堂的又一场争论,但他不在乎。

  他在乎的,是松江和京城这两个猪圈,是否牢固,里面养着的猪将来会不会闹事造反。

  商人有钱,原本只是鱼肉。

  可现在,伴随着大顺军改的深入,兵役制的实行和退役制度,成了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是大顺的战争潜力急速增加,这是利。

  如刘钰所言,燧发枪和刺刀的出现,使得列国纷争只看两件事:人,和钱。

  如今兵役制已经开始在一些地方试行,借助海运,可以集中训练、集中安营,大顺有了一支强劲而且牢靠的常备军团。

  哪怕是灭国级别的战争,大顺也可以打光二十万,再拉出来二十万受过军事训练的。如今是拔剑四顾心茫然,在大顺的兵力投送范围之内,也实在找不出一个需要二十万常备军决战的潜在敌手。

  甚至只要朝廷有钱,将来把威海的兵工厂和造船厂搬迁到天津和京城,只要海军还在还能抓住江南这个钱袋子,到时候现训练都能编练出几十万的军队。

  另一方面,是商人的钱,万一和这些退役的兵联合在一起,怎么办?

  如今外交部已经成立了,大量的西洋政史类的书籍也被翻译了过来,西洋那边并不是那么安稳,一些地方的商人势力,实在是大的吓人。

  这种忧虑,伴随着知道了更多西洋的情况,也就越深。

  这倒不是担心虾夷那边的情况,而是担心整体的局势。虾夷那边没什么可担心的,海军只要还在,虾夷那地方再这么折腾也没有用,依旧在朝廷的管控范围之内。

  而且李淦也很清楚,自耕农才是大顺统治的基石,也是大顺最忠心的阶层。

  无恒产者,无有恒心。

  产太大者,恐有异心。

  自耕农既有自己的小产业,最渴求一个稳定的朝廷;也除了朝廷之外,再无人能把分散的他们组织在一起。

  所以在开发虾夷这件事上,李淦还是划分出了一些官田和不易田,朝廷也花了钱,将一些退役的人安排到那边,做一个三十税一且因为服役过所以不再承担其余劳役义务的退役士兵。

  “上必联下以制中”,这话十余年前觉得略有道理,现在看来则是越发觉出了其中滋味。

  道理是这个道理,比如此时大顺一些儒学大师提议的“三十年地租后、土地归佃户”的想法。其实也就是上联下以制中。

  对虾夷的开发,李淦如此放心,也还是因为这句话。

  看似承包给了商人,朝中很多人担心尾大不掉,可在李淦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