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5章 多事之秋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对于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是个多事之秋,是以屈辱和悲惨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发生了一连串的事,都是大事。

  一个是闹义和团,也多被称做庚子事变,闹得最厉害的是山东、山西、直隶一带。

  另一个是教案事件。

  还有一个是八国联军打入北京,西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惶出逃。

  这三件事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因果。

  义和团也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拳匪、拳乱、庚子拳乱等。这个组织是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参加人以农民为主体,可以说涵盖了各行各业。

  义和团的前身大多是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秘密组织。

  甲午战争失败后,面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义和团中的有心之人,利用外国传教士与教众,经常与当地村民发生矛盾与纠纷,引发老百姓的不满情绪,把反清复明的口号改成了扶清灭洋。

  在很长的时间里,由于所受教育和能接触到的材料的限制,在很多人的心底深处,义和团个个都是令人敬佩的大英雄。

  用大刀长矛,甚至赤手空拳以血肉之躯,英勇无畏地面对洋枪队的快枪和大炮。

  后来,随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越来越多的,先前不被人知的事情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恶行被揭露,对义和团的种种不同说法多起来了。

  看某些义和团的团规,好像还可以。

  比如:“毋贪财、毋好色、毋违父母之命、毋犯朝廷法,杀洋人、灭脏官,行于市必俯首,不可左右顾,遇同道则合十。”

  有记载:“看其连日由各处所来团民不下数万,多似乡愚务农之人,既无为首之人调谴,又无锋利器械;且是自备资斧,所食不过小米饭玉米面而已。既不图名,又不为利,奋不顾身,置性命于战场。不约而同,万众一心;况只仇杀洋人与奉教之人,并不伤害良民;以此而论,似是仗义。”(摘自《庚子记事》)

  我们知道,义和团没有统一的组织,是相互独立,各行其是的形形**的独立团体。肯定是有好有坏,良莠不齐的。

  上边记载的应该是其中表现好的了。

  但是,就是这好的,也是要画很大的问号的。

  “只杀洋人和奉教之人”,所有的洋人都该杀吗?所有的奉教人员都该杀吗?

  要知道,那些信众绝大多数是良善之人呀!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有这样的悬赏,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杀一女洋人赏四十两,杀一洋小孩赏三十两。

  不管你敢不敢相信,但这是真的。

  是西太后领导下的清政.府向英、美、法、意、日、俄、西(西班牙)、比(比利时)、荷、奥十一国宣战的时候,同时以国家名义发出的悬赏。

  这是何等的野蛮,何等的卑劣,何等的惨无人道

  请收藏:https://m.5k5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